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券商

疫情下券商收入逆势增长

2020-05-11 10:32


疫情下收入逆势增长

券商投行迎发展良机

见习记者 李迪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改革频繁,新《证券法》落地,再融资新规及创业板改革稳步推进。作为改革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券商的投行业务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疫情未改投行业务向好趋势

券商今年首发承销收入爆发

今年以来,疫情让部分行业步入寒冬,但IPO市场却“热火朝天”。前四个月,IPO首发审核的通过数量及通过比例均大幅提升。Wind数据显示,前四个月首发审核公司83家次,同比增167.74%;通过77家次,同比增185.19%;通过率92.77%,同比增加5.67个百分点。

受益于科创板增量和IPO通过率的提高,券商首发承销的业务量和收入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33家券商首发承销保荐84家,同比增78.72%;募集资金989.85亿元,同比增131.5%。上述券商的承销及保荐总收入也达到40.26亿元,同比增90.44%。

以首发承销业务的收入来看,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金证券、光大证券、中信证券分别位居行业前五。其中,中金公司的收入为6.03亿元,同比增长990.48%。

华东一大型券商投行内部人士对记者称,疫情会对具体工作开展造成一定困难,但是不会对业务结果产生太大的影响。最近通过的一些项目都是去年已经充分准备好材料,近期科创板的增量和IPO通过率的提高也大大促进了业务增长。“我们公司所在省份疫情控制比较好,我们复工比较早,大概几个星期之前就开始出差了。”

此外,各家券商在债券承销方面的业务受疫情影响程度也相对可控。数据显示,今年前四个月,28家券商承销3273家债券,同比增25.31%;募集1.87万亿,同比下滑4.1%。由于券商“价格战”竞争激烈,券商所获承销保荐费下降更为明显,该项收入前四个月合计为5.37亿元,同比下滑27.43%。

利好政策频出

投行面临时代性机遇

近期,金融市场变革不断,再融资新规、创业板改革征求意见稿相继推出。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券商的投行业务也面临着难得的时代机遇。

本次再融资规则在发行条件、定价范围、批文有效期等方面进行了调整,对非公开发行政策管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放松。在新规下,上市公司也拥有了更大的定价自主权,非公开发行市场也将面临难得的机遇。

平安证券投行相关人士对记者称,我们认为本次再融资政策的调整是对过去政策过度收紧的全面松绑,旨在通过放开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支持实体经济,为企业引入长效权益资金投资,激活供需双方获利,为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

上述人士强调,新规下,定增有望重回万亿市场,将成为主要的再融资产品,券商投行无疑将在本次新规下获益。

除再融资规则调整外,近期创业板改革系列配套制度的征求意见稿也发布,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此次创业板改革,涉及发行承销、估值定价、信息披露、注册监管、退市机制和主体责任等多方面,将为中小创企业进军资本市场提供更多机会,也能更深入地释放资本市场的活力。

平安证券投行相关人士对记者称,该征求意见稿对发行、上市、交易、再融资及并购重组、信息披露、退市等基础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是存量市场注册制改革的先行先试者,将为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推行注册制改革积累经验。

从券商的角度看,创业板注册制的实施有望加快项目的推进周期,为投行业务贡献更多的业务增量。

上述平安证券人士还提到,券商投行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参与者,显然是该制度的重要受益者,在注册制下,投行业务的内外部增长通道将会被全面打开,行业收入蛋糕将会随大量企业上市而增加,同时,券商也有望因跟投分享企业成长的溢价。“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注册制下,中介机构责任将进一步压实,对投行团队的能力、资金实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投行市场分化将更加严重,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大型券商投行将向航母级投行进发;中小投行将走与自身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精品投行之路。”

为应对变革,拥抱难得的业务机遇,各家券商也积极备战。北京一中型券商人士对记者称,“我们的投行业务部门正在积极招贤纳士,主要想吸引一些有定增项目经验的优秀候选人,对创业板IPO很熟悉的候选人我们也十分欢迎。”

平安证券投行团队也针对创业板注册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持续深化行业聚焦,打造懂产业、懂法律、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加深投行、销售等多部门联动,借助平安集团产业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产业协同服务等。


投行价格战打出“地板价”

中小券商欲借风口弯道超车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莉

投行大时代来临,各家券商借投行业务实现进阶的意愿强烈,市场竞争白热化,更有投行债券承销出现“地板价”竞争,费率低至十万分之三,头部券商和中小机构的两极分化格局也日益突出。

在券商人士看来,价格战短期难以避免,但随着政策红利逐步落地,未来市场增量空间打开,价格战将有所缓解,投行议价能力和业务空间都会提升。同时,中小券商也将凭借资本市场融资机会的增多,通过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业务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价格战激烈

投行变身廉价劳动力

今年,券商投行迎来难得政策风口,不少机构试图通过投行业务机会实现市场能力进阶。但从项目比拼上,价格战的竞争依旧激烈,甚至出现一些券商为争抢份额打出“地板价”的极端案例,行业生态也受到一定影响。

“现在投行打价格战主要还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份额越多品牌效应越强,才能吸引更多的项目,有望形成正向循环。有的投行为了抢大项目去树立品牌效应,往往会给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低价。”北京一中型券商投行部经理说。

某中型券商北京分公司债券承销部负责人表示,价格战问题短期依旧难以解决的,这是因为IPO、债券发行等业务就是在制度框架下遵循相对固定的套路,投行业务自由度不高,更多的还是细节比拼。“在价格战方面,头部券商也没有极强的优势,投行的同质化严重,甚至有头部券商也会给出‘地板价’,比如在城商行IPO项目下中,整个团队就拿五六万块钱,费率都不到万五。”

投行人士何南野表示,目前投行业务价格竞争难以避免,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项目变少但券商投行人员增多的情况在持续加剧,供需不平衡必然导致价格战;二是业务难度不高,券商议价能力低;三是销售能力,除了在科创板方面有所体现,在传统IPO业务、融资等方面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国金证券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李维嘉认为,投行竞争日益激烈,但价格战实际上不会是普遍现象。“从保荐机构而言,市场化的收费标准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我们不会选择通过大幅降低价格来争取客户。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客户也并没有将收费作为选择中介的唯一标准,而是更加注重为自己提供投行服务的机构及团队的业务能力水平。”

华东一家券商投行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来看,在某些业务领域,低价竞争也是某些券商的主要手段。希望监管部门或证券业协会能制定最低价格标准, 或加强对中介机构收费的检查,对于明显低价竞争扰乱市场的行为予以处理。

何南野认为,价格战未来会逐步缓解,“一是投行业务向头部券商靠拢的趋势不可逆转,券商之间的合并将不断发生,券商投行数量过多的情况将得到明显的缓解;二是资本市场将逐步全面实施注册制,对券商投行的要求更多维,券商投行业务的议价空间增大;三是监管层持续定调,大力加强股权融资市场的发展,对投行而言,机会和业务大量存在。”

头部券商优势集中

中小券商谋弯道超车

头部券商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市场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这让不少中小券商投行部门的生存压力倍增。

“很多企业更愿意选择品牌效应和平台能力更强的头部券商,这是因为即便小券商给出很大折扣,但如果没有其他服务支持,对企业而言也是不利的。加上小券商机制不够灵活,考核激励不足,竞争力偏弱。相对而言,资本金雄厚,融资渠道较多的头部券商具有更高的投行项目识别和定价能力,市场竞争也有明显优势。”华南某中型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联储证券投行条线负责人尹中余认为,对于中等券商来讲,可以绕开大券商比拼市场份额的红海战场,选择走“并购+债券”的特色化道路。“因为市场的总量是有限的,好的IPO资源逐步枯竭,加上拟IPO企业对大券商的品牌有天然的好感,身处中位的券商再去选择竞争,性价比不高。此外,无论是中国自身改革的需要,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寻求竞争,存量上市公司的优化重组才是重点。从这点出发,我们看到了很多机会。”

据尹中余介绍,目前联储证券正在运作家居行业的存量整合,有望让少数优秀企业从在传统行业中脱颖而出。在存量优化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带来其他投行业务的机会。“从正在进行的几个项目来看,并没有‘被打折’,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痛点的同时,为其量身订做了特色化的方案设计,还助其找到合适的出资方。”

据平安证券投行相关人士介绍,平安证券凭借专业能力和丰富的运作经验,在债券及ABS承销领域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优势明显。截至4月底,平安证券企业债及公司债承销规模排名第五,交易所企业资产证券化承销规模排名第一。“在业务策略方面,主要得益于团队深耕,以地域为核心,贯彻一省一策策略,深度服务当地客户;ABS则聚焦基础资产、聚焦行业,以点带面,逐步做出口碑。在具体执行方面,通过搭建覆盖广泛销售网络,及时响应市场需求,专业、高素质承做团队以及销售团队发现市场机会,以及通过科技赋能业务,打造并完善债券及ABS智能承做、智能审核系统,提高项目承做质量及时效,提升客户体验。”

李维嘉认为,伴随2020年的政策红利,投行进入增量市场阶段,各家机构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趁这样的机会改变自己的市场“站位”。

李维嘉指出,中小券商在增量市场寻找增长的机会,突破口需要从三个方向来寻找。“第一,找准市场定位。如专注于某类型的客户或某个业务规模的市场,在一定的范围内建立标杆性的市场认知。第二,优化管理体系。投行业务的业态在逐渐变化,以往相对封闭独立运作的小团队野蛮生长的模式很难确保整体利益最大化,人才梯队建设和企业文化正在变得日益重要。第三,强化风控体系。随着注册制的推行,中介机构责任被压实,违规成本大幅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越是着急要跑得快,越是要确保跑得稳。”



券商调整投行框架

着力提升业务协同能力

中国基金报记者 章子林

再融资新规、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今年以来,一系列政策“大礼包”让券商投行业务“春意盎然”。外有政策,内有改革。在投行业务外部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之时,不少券商也将目光转向内部,对内进行管理改革,为投行业务的高速发展奠定基础。

在采访中,“业务协同”成为一个高频词,在新的政策机遇下,投行业务需要的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更需要公司各业务部门协同,综合作战,实现战斗力的最大化。

券商积极改革投行业务

今年以来,包括国泰君安、申万宏源在内的多家券商都将内部架构调整的目光投在了投行业务上。4月29日晚间,国泰君安发布公告,公布了公司总部部分机构设置调整的情况,主要涉及原大零售、研究与机构以及投行等大类业务线下设部门及职责的调整。就投行方面,公司表示,为顺应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趋势,积极应对科创板设立及注册制改革等政策导向,设立投行事业部,下设投资银行部、债务融资部、资本市场部、投行质控部4个部门。

无独有偶,近日有消息传出,申万宏源承销保荐的董事长薛军调任申万宏源证券合规总监,董事长一职由申万宏源承销保荐原总经理张剑接任,总经理职位由东海证券前高管朱春明继任。据公开报道,在上述人事调整的背后,申万宏源证券乃至申万宏源集团正借机理顺投行方面业务关系。

在投行人士何南野看来,这种管理改革的核心是服务于业务发展,目的是为了理顺权责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打破小投行小团队的界限,构建大投行大协同的群组;二是将投行部门等级提高,提升到与子公司同等的地位,使投行部运营更为灵活独立,对市场反应更为灵敏;三是大力推进激励机制的改革,通过组织架构改革构建更为清晰的业绩考核架构,充分激发团队人员的“狼性”。

着力提升业务协同能力

改革势在必行。

华东一家中小券商投行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注册制逐步实施,中介机构的责任加大,一些券商面临新形势的变化进行改革,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执业能力,加强内控,另一方面,是为了能给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增加业务机会。随着业务的发展,券商行业的集中度会提高,为了能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券商进行改革也是形势所迫。

何南野认为,这种改革,在当前注册制大发展的背景下,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投行业务生态的完善和优化,有利于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及券商核心竞争力的凸显。

“注册制对券商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投行部、资本市场部、研究所、投资公司等需要更高层次的协同,与此同时,客户本身对投行服务要求更高,要求券商投行提供后续更多维的服务。”他说,不仅如此,现在投行之间项目竞争越发激烈,这要求投行部门反应、决策要更为快速、灵敏。因此,投行部门改革势在必行,必须从小组织、小团体向大组织、大投行这样的协同架构去转型。

“业务协同”成为一个高频词,诚然,在新的机遇下,投行业务不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事,而更需要公司综合作战。

“很多券商内部框架需要调整,提高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华南某中型券商投行人士坦言,未来注册制改革深化,投行部门项目完成后,还需要投研、经纪、互联网金融等各大部门的相互支持和协调。总部和分公司之间也需要更好的激励机制,提升投行战斗能力。

在他看来,未来产业模式转变很快,新经济创新亮点不断出现,不同标准的企业都有机会走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企业上市标准比较多元,投行需要转变传统思维,提升对产业理解的专业能力,挖掘优质项目、做好投行服务。

他认为,部门的协同能力提升是个持续的命题,也是提升业务的关键因素。比如要强化内部协同,通过内部资源整合,挖掘客户多元融资和咨询需求,开辟业务增量空间。投行部门可以协同资本中介、直接投资、财富管理等全业务链条,将客户进行引流,总部再给予资金、技术等资源支持,发展整体作战能力。“我们现在就有专门设立协调部门对接投行,通过其他部门的资源和项目协调,来拓展投行的业务。”

也有一些不同看法。上海一家中型券商投行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投行改革大背景下,券商无论通过组织架构,还是人事调整,均希望整合业务力量、扩大市场份额。但同时,也可能会失去一些特色业务,比如并购业务等。

与此同时,尽管投行业务正面临改革,但如果说改革的深度有多么深刻的话,还为时尚早。

“投行的改革,我目前还真的没有深刻地感受到,更多的还是根据政策的导向,做一些业务上的调整。”北京一中型券商投行部经理表示,所有改革在找到方向后,还要面临很长的推进过程。在他看来,外资的加入对投行业务也不会有太大冲击,“本土券商已经扎根了,很难受到较大冲击。”

微信公众号

中国基金报微信公众号

一个全新媒体平台,覆盖报纸、网络、广播电视和社交媒体渠道, 辐射近3亿人群,海内外400多家财富机构正在关注。独家、深度的财富资讯,尽在中国基金报微信公众号。

机会宝

扫描二维码添加《机会宝》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旗下平台,资本市场的约会神器,让上市公司和机构零距离.给上市公司带来更多机会,让机构提前感知投资风向.

英华理财微信号

英华理财微信号

您赚钱,我高兴!中国基金报旗下专注理财的理财君,每天为您提供第一手理财资讯,为您采访各位投资大佬,为您统计整理实用数据.关注我,一起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