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保险

北上资金逆势抄底平安背后,“聪明”资金究竟看到了什么?

2021-07-19 15:36

新增保费下滑、权益投资亏损,持续冲击着平安的股价。今年以来,平安股价下跌超过30%。这样的情况在平安历史上不多见。

固然,从数据层面看,当下平安确实遇到些许问题。但对投资人来说,这未必不是好事。要知道,危机中也往往孕育着机会。

无论是某个季度的新单保费下滑,还是单个投资项目的亏损,对平安长期内在价值的影响都相对有限。而从平安自身的业务来看,其负债端也出现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也正因为如此,7月15日北上资金大幅抄底平安,全天净买入12.05亿元,高居陆股通净买入排行首位。与此同时,平安当天成交量也创出近一个月以来的新高。

长期以来,北上资金都被A股市场称为“聪明资金”。那么,在北上资金逆势抄底平安背后,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01基本面逐渐企稳,改革成效初显

毫无疑问,平安基本面正在逐渐企稳,是北上资金纷纷涌入的重要原因。具体看,平安基本面的企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投资计提减值的影响逐渐消散。2021年一季度,平安对华夏幸福的投资计提减值182亿元,影响归母净利100亿元、影响归母运营利润29亿元。但随着投资标的计提减值的结束,公司的净利润增速也将此后几个季度出现抬升。

其次,利率下降压力逐渐减轻。2020年经济承压、货币宽松,导致十年期国债利率最低跌破2.5%,市场担忧险企资产端重新定价导致利差损,进而影响股价。

进入2021年,随着国内经济转好,利率逐渐回归正常,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保持3%至3.5%的正常范围波动,虽然近期降准预期加大了利率波动,但也在可控范围之内。这也弱化了保险行业利差损的预期,稳定了投资人的预期。

与前两者相比,平安寿险业务的改革进展则更为关键。平安寿险改革从2019年开始,以“产品+”和“服务+”双轮驱动推动数字化改革。总体来看,平安的寿险改革从渠道和产品着手,逐步引导代理人走向精英化,实现区拓网格化,并不断拓展银行渠道,发挥综合金融优势提供财富管理服务。

寿险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但平安走在正确的路上,并且有勇气坚持前行。代理人的队伍重塑是平安寿险改革中最为阵痛的一部分。淘汰过去粗放式经营下文化水平低下的代理人,引进可以服务中高端市场的优质人才,并且匹配推出符合中高端市场的产品。尽管从目前看,公司今年代理人队伍依然在缩减,但随着数字化赋能以及代理人队伍的素质提升,平安寿险改革的价值正在逐渐显现。

以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为例,经过多年的努力,代理人队伍大专及以上占比接近90%,相比2015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本科及以上占比已经达到30%,队伍产能领先,涌现了高学历、高素质、高产能的"三高团队"。2020年,平安人寿北京分公司NBEV规模跃升至平安人寿全系统第2位,FYP规模跃升至平安人寿全系统第1位。北京分公司绩优型营业区代表亮马桥营业区2021年新业务内含价值规模已超越系统内6家分公司,规模保费已超越系统内9家分公司,1-5月人均规模保费是产能型同业的2.4倍。

三高团队给平安人寿带来的优势也显而易见。数据显示,北京分公司以占市场30%的人力,创造了近50%的保费。

除了代理人队伍的素质提升外,平安的寿险改革价值显现,还离不开科技能力的加持。从目前看,数字化已经渗透到平安寿险业务的方方面面。

在营销端,平安人寿平安人寿推出智能助理机器人AskBob、“平安金管家”APP和“口袋E”APP三大数字化工具,为代理人提供覆盖线上沟通、全流程保单服务、销售管理及客户信息维护等功能的全方位数字化服务。在理赔端,2020年8月平安人寿推出"智能预赔"服务,通过构建理赔客户画像及大数据模型,将理赔环节前置到住院治疗中,实现理赔金的提前给付。

如果说,寿险业务改善是平安负债端企稳的表现。那么,投资端则是衡量平安价值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02拨开情绪迷雾,探究平安投资“真面目”

最近两年,平安在地产行业的几笔投资,确实出现了黑天鹅事件。恰好碰到寿险业务转型,平安的失败案例也被市场的悲观情绪进一步放大,上升到对平安投资能力的质疑。以致于,但凡平安有任何投资的消息,就免不了有投资人出来质疑几句。

但客观来说,市场对平安投资能力的质疑多少有些“站不住脚”。因为做过投资的人都知道,真正能衡量投资能力的指标只有时间。那么,平安真实的投资能力究竟如何呢?

从过往公司的投资水平来看,平安的投资能力是可以信赖的。过去15年,平安免税后综合投资收益率达到6.8%,超越EV长期投资收益率假设5%。长期投资收益超越内含价值投资假设,意味着平安投资持续在为股东创造超额回报。

反映平安优秀投资能力的数据,也不止于此。上市之初,平安净投资收益仅72亿元,到2020年该数据已经高达1635亿元,年均增长率21.5%,超越可投资资产的年均增速(19.5%)。自2001年来,平安综合投资收益率的夏普指数(sharp ratio)为0.87x,位居同业第一,充分证明平安具有优异的风险收益平衡能力。

平安出色的投资表现,得益于其成熟且科学投资机制——平安“133”体系。

该体系通过坚持“一个投资平台适用一个投资”原则,实现组织上前中后台按职责独立分工,决策上集团风险监督+专业公司法人决策。

建立TOPSAA(顶层战略性资产配置),SAA(执行层面战略性资产配置),和TAA(战术性资产配置)三层投资决策矩阵,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战术执行进行决策制定,保障了投资项目决策的严谨性。

最终董事会及三个委员会负责对项目风险进行层层把控。据媒体报道,平安投管会全年平均把关300多个项目,AUM超万亿。

在平安2020年报中披露,公司通过国内首创集数据、模型为一体的资产负债量化管理系统,链接资产配置和资产负债量化管理全流程,提升保险资金投资效率,确保保险资金投资组合安全稳健。

可以说,这套独特的投资决策体系,配合科技加持投后管理和风控系统,有效支撑了平安投资的长期运转,也是拥有9万亿投资管理规模,却依然能保持投资业绩稳定增长的重要原因。

03 3万亿投资组合,如何配比

当然,除了对投资能力的质疑,市场还对平安投资地产颇有微词。但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

在理解平安为什么投资地产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下保险资金的投资原则。通常来说,保险投资需满足期限匹配、收益覆盖、稳健安全三大原则。 保险资金具有负债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其特性决定了保险资金投资安全性是基础,期限匹配是要求,收益覆盖是目标。

因而这些要求决定了保险资金的投资组合中,银行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类投资占比最大,另类投资和股票、基金的配置占比较少。

平安的投资配置也符合这一比例。根据平安2020年报披露,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保险资金投资组合规模达3.74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6%。其中76.7%的资产投资于定期存款和债权型金融资产,3%为现金及等价物。固收类投资收益稳定、风险较低、久期长且期限确定,能够较好的匹配险资资金偏好与期限,是保险投资的压舱石。

其中,平安的保险资金组合投资的债权计划及债权型理财产品规模为4,126.85亿元,在总投资资产中占比仅为11.0%。其中38.1%为高速公路、电力等基建类投资,不动产的比例为17.5%,不到基建投资的一半。若加上整个投资组合中1.9%的投资型物业,整体地产类的配置比例不超过3.8%。

那么,这占比3.8%的地产投资,对于保险企业而言,价值何在?

对于保险资金而言,不动产是一类能穿越经济周期、阻下跌、抗通胀的重要资产类别,适合长期投资配置。美国NCREIF房地产指数显示,美国过去20年不动产年度投资回报中,稳定经营现金流回报平均为4%-5%,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投资性物业仍然能够提供3%-4%相对稳定的现金收益。

然而当前中国的资本市场显然扭曲了对险资正常投资行为的判断。以前两周收购的凯德6个来福士项目为例。6月28日,凯德发布公告称,与中国平安人寿签署合作协议,向其出售位于上海、北京等六个中国境内的来福士资产组合的部分股权。消息一出,市场立刻“条件反射”,当日平安股价下跌1.62%,一周跌去6.57%。

但回归理性分析,凯德的来福士项目实则是优质资产。据相关资料显示,此次交易的资产组合自交付以来,物业经营状况稳步提升,2019年全年出租率均稳定在90%以上,部分项目达到95%以上,具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另一方面,地产资产与保险资金的久期匹配原则,凯德来福士作为优质商业地产,每年有稳定的运营利润,可以长期给平安带来稳定收益的同时拉长久期,降低经营风险。

那么,再来看平安在其他项目上的回报如何。

比如长江电力和云南白药。2005年,平安入股了长江电力,2016年参与长江电力定增,每股价格12.08元,锁定期36个月,之后三年收益约50%(不包含分红);而平安投资云南白药是在2018年,持有12年,从中获利超过500%。这一操作甚至被称为价值投资典范。

在生物医药行业,平安资本投资团队于2015年参与药明康德私有化,平安人寿出资2亿美元,当时公司估值为33亿美元。随后药明康德实施了“一拆三”战略,分拆为港股上市公司药明生物,A股主板上市药明康德。上市后,平安人寿所持股权的市值达到原投资成本超过5倍。

在科技领域,平安同样收获颇丰。今年6月底,跨境数字支付与商业赋能平台Payoneer和以色列最大的互联网公司ironSource先后上市。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创投曾在2014年先后投资两家公司。与2014年被投资时相比,这两家公司成长价值均超10倍。

所以,无论从任何角度看,平安在投资端的实际表现都远比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更好。

04 估值已至历史低位,平安会是一道投资“送分题”吗?

在很多人看来,投资就是寻找市场上赔率和概率错配的机会。随着基本面企稳,叠加投资端的风险释放,平安的确定性日趋凸显。

至于赔率,往往难以量化,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拨弄。但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常识中。让我们抛开情绪迷雾,用常识重新去审视平安。于平安而言,其常识主要有三点:

第一,平安的估值已经跌至历史低位。截止2021年7月15日收盘,平安的PEV值只有0.82倍,处于历史绝对低位。要知道,公司近十年PEV低过1,也就只有在13年、14的超级大熊市出现过。

第二,尽管寿险受转型影响,但其他资产仍然保持不错的增长态势,综合金融的优势不断凸显,银行开始反哺保险。例如,平安银行一季度净利润增长18.5%,增速创出五年新高,其不良贷款率降至行业最优水平1.1%,拨备覆盖率也持续提升多个季度,管理的私人银行AUM更是提升至1.23万亿,同比增长53%;科技业务同比增长20.1%。

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保险行业仍然有巨大的增长潜力。2019年,中国寿险密度(人均寿险保费)仅230美元,美国为1915美元、日本为2691美元、新加坡为3844美元,全球平均为363美元。

从各国保险行业的密度和深度来看,中国的保险业潜力广阔。但是考虑中国社会的加速老龄化,以及中国政府推出的福利保障型医疗保险,对于险企在低端市场的冲击不容小觑额。这也是当前保险行业业绩和股价双双向下的重要原因。

而参考日本市场,未来保险行业的机会在于,其与养老、医疗等产业的融合,以及通过数字化来提升保险服务的频度。

当下来看,在医疗产业布局方面,平安的脚步处于行业领先。在线上,平安健康连接大量的用户、医生、药店,为持有保单客户提供更好、更便捷的医疗服务,这是其他险企所不具备的。根据2020年年报数据披露,平安健康app注册用户数已经达到3.73亿人。在线下场景方面,不久前平安也通过收购方正集团,进一步补齐公司的线下医疗短板。

除了布局外,平安在康养产品层面也完成了落地。5月9日,中国平安发布了「平安臻颐年」康养品牌以及首个高端产品线「颐年城」。这意味着平安正式进军康养产业,布局老龄社会的康养缺口,结合综合金融业务,做深服务。

不出意外,随着医疗生态效益逐渐显现,平安保单持有人的用户体验也会进一步提升,进而提升用户粘性,精细化个性化保单服务,促进终端保费的销售。

有人说,投资要做简单题。那么,估值已至历史低位,基本面依然稳固,平安会是一道投资“送分题”吗?时间终究会告诉我们答案。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请谨慎投资。该文稿不代表中国基金报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微信公众号

中国基金报微信公众号

一个全新媒体平台,覆盖报纸、网络、广播电视和社交媒体渠道, 辐射近3亿人群,海内外400多家财富机构正在关注。独家、深度的财富资讯,尽在中国基金报微信公众号。

机会宝

扫描二维码添加《机会宝》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基金报》旗下平台,资本市场的约会神器,让上市公司和机构零距离.给上市公司带来更多机会,让机构提前感知投资风向.

英华理财微信号

英华理财微信号

您赚钱,我高兴!中国基金报旗下专注理财的理财君,每天为您提供第一手理财资讯,为您采访各位投资大佬,为您统计整理实用数据.关注我,一起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