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中国年轻人,正在悄悄改变世界 | 21读书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9-04 22:33


每周一本书

让阅读,丰满人生

2021年过半,盘点上半年热词,我们可以窥见当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内卷”一骑绝尘,“躺平”应运而生,让人不禁发问,八九点钟的太阳,这么快就想落山了?


与此同时,研究机构和媒体的报告显示,年轻一代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他们手中的小皮鞭指向哪,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架马车就跑向哪。

21读书

图 / 图虫

这届年轻人,愿意为了一杯奶茶飞去长沙,愿意花一个月工资抢一双球鞋,房可以不买,盲盒不能不拆;婚可以不结,直播不能不蹲。为爱豆打CALL,他们PS编程画画作曲无所不能,为了养崽,他们也能手作公主礼服……这届年轻人,嘴上说躺平,其实对于自己热爱的事情,可以百分百走心。


青春无论在哪个地方、哪个年代,都是纯真、神秘、狂妄自大、迷茫、自我挣扎与理想主义的,因为青年人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他们不一定循规蹈矩,但是他们用起心来,真让人害怕。


美国90后戴三才(Zak Dychtwald)在中国生活多年,深入探访了中国年轻人群体,整理出版了新书《中国后浪》。在他看来,这一代的中国年轻人所生存的是一个快速腾飞的中国,他们比以前更自信、更有活力、更有个性也更具有创新视野。后浪奔涌,正是这些新新人群,已经开始走向中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中心,他们正在改变着中国,甚至有可能改变世界。



01

竞争激烈、催人奋进的考试文化


图 / 图虫

23岁的贝拉来自浙江,这是中国东部沿海的一个省份,就在上海南边。她的笑容温暖、明朗,流露出的善良很容易被误认为温顺。大学毕业后,她花了一整年准备考研,考试结果将决定她的未来。她想当翻译,研究生入学考试考个好成绩,是她唯一的入场券。


贝拉每个月在苏州大学图书馆度过的时间超过320个小时,一周超过80个小时。贝拉会在这个图书馆待满一年,日复一日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希望能考上国内最好的翻译专业,有机会成为专业译者。概率?贝拉凭借记忆脱口而出:6 000人申请,录取14 人,必须成为14 人中的一个。0.2%。


不久前,中国还没多少人受到过充分的学校教育。1975 年,只有约11% 的中国人学历为高中毕业及以上,义务教育只到初中阶段。贝拉的父母就属于没受过教育的一代。中国现代经济以贝拉的父母和祖父母那样的人为基础:没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但有坚定的职业道德。那几代人干起活来如拼命三郎,在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要求老板让自己加班,也因这样的勤劳而著称于世。同样是这些父母,下定决心要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1999 年,中国政府和教育部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高校扩招改革计划,提出要扩招50 万大学生,这比上一年的学生数量几乎翻了一番。

随后15 年间,中国每年从高等教育毕业的人数激增了7倍。2014年贝拉毕业时,只是带着新学位离开大学的726 万名中国大学毕业生中的一员。


仅仅15 年间,大学毕业生就从100 万增长到700 多万,就业机会的创造速度要赶上这样的步伐极为艰难,尤其是适合大学毕业生的高端工作岗位。中国还没有建立起适合贝拉这代白领阶层的经济,还没有完成从制造业巨人向服务业的转型。中国有了人才,但还没有工作岗位。与此同时,学生提交的研究生入学申请有如山呼海啸,因为他们都想让自己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02

留学生和中国梦:

越出国越爱国的中国学霸们


图 / 图虫

2012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中国梦”的概念时,在美国学习的留学生中,将近 1/3 来自中国,比印度学生整整多三倍,而后者大学生年龄段的人口比中国要多,在教育方面的雄心跟中国相比也毫不逊色。2007—2016 年,中国送往海外留学的学生数量平均每年增加近20%。2015年,在海外学习的中国学生超过 50 万人,中国留学生总数达到近 100 万人。


数十万渴望留学海外的学生,他们的个人梦想与中国的国家梦想十分合拍。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在国内为留学海外的学生创造机会,激励他们回国,这也是发展“人才”的部分任务。至少现在,如果中国希望创新者越来越多,出国留学就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一直很支持这些留学生,他们是变革的先驱。中国历史课本上众所周知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造出了中国第一颗铀弹和第一颗氢弹,就是1950年于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当时中国周边有拥核的苏联,还有美国及其盟国,都对中国虎视眈眈,正是邓稼先给中国带来了基本的安全感。


中国现代企业各巨头也在将它们公司的起源追溯到身在海外的时光。百度创始人兼总裁李彦宏,在中国富豪中排名第六,就是在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拿到的计算机硕士学位,回国之前还在一家开发早期搜索引擎的公司工作过。马云说,他的灵感来自在美国长时间逗留时与互联网的首次接触。(他也很想留学,但被哈佛大学拒了10次,成为奇谈。)


如今,中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努力创建能吸引创新者回归的环境。休斯敦卫理公会研究所的费拉里说:“中国的研究人员过来签个两三年的合约,算是一种交换生,学完就回去了。这已经是个发展良好的交 换体系,他们最好的研究人员在我们的系统中轮换,我们训练他们,也受益于他们的高超技艺。然后他们就回国了。”

留学意味着更富有的公民离开中国时,中国会遭受经济损失。短期来看,因为中国学生支付的学费,美国大学大为兴旺;据《耶鲁经济评论》估计,仅仅 2011—2012 学年,中国学生在美国大学支付的学费和房租就达 54 亿美元。通过接纳世界上最专心致志的学生,美国机构也受益匪浅,因为这些学生推动了研究,也促进了研究人员之间的竞争。长远来看,中国最优秀的人才都在学习创新,让中国离实现梦想又近了一步。



03

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图 / 图虫

中国千禧一代见证了他们的国家以人类历史上未曾经见的速度和规模摆脱了贫困。1990年,中国的教育系统开始关注中国的历史成就。这种新的教育方式,再加上这个国家近些年的异军突起,给了他们很多自豪的理由。


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对以前“现代化”就等于“西化”的观念带来了冲击。有趣的是,跟西方大国的互动越来越多,反而让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不再那么迷恋西方的社会格调。


西方向世界输出民主,汤姆这一代却看到了民主大量失败的证据。很多中国人,包括大型媒体,都会在提到中东和“阿拉伯之春”时耸耸肩。中国人会说:“或许‘民主’并非适合所有人。或许中国的制度更优越。”1993 年汤姆出生时,印度和中国的年度人均GDP 大致持平,均为350 美元左右。中国教科书指出,这两个大国之间的关键区别是政治哲学:印度是民主政体,中国是……某种独一无二的制度。中国90 后年复一年看着自己的祖国变得越来越富有,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重要,而且变化速度比历史上别的国家都要快。总体来看,年青一代认为他们的政府组织能给他们带来机会,让他们能创造自己渴望的生活。


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这代年轻人是第一代大体上不用考虑“我们家今天吃什么”这种生存问题的人。实际上,他们这代人在问的是:“我对自己有什么需求?我的家人呢?我的祖国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在他们这里从生存问题提升到了自我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叫他们“躁动的一代”——定义当代的身份认同绝非易事。


中国互联网上一度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就是“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的意思是,你坐在什么地方,每天都有什么人围着你,你对自己周围环境和人、事的看法, 你成长过程中听到过的各种唠叨,都会决定你的世界观,对你的影响会比你自己愿意承认的大得多。



04

活在当下,寻求个人认同感


图 / 图虫

作为美国的90 后,我经历的人均GDP 增长约为2.7倍——感觉我所经历的变化好像这辈子都在剧烈加速。然而,中国90后见证的人均GDP 增长是32倍。过去30年间,中国这个世界比我那个世界的发展速度快了整整一个量级,这个世界的环境也有如猛湍飞瀑,奠定了他们对家庭、政府、技术、工作、金钱、旅游、食品、童年和变化的态度。


现代中国有很多压力,也有很多不确定性。身在其中的菲菲这一代人,下决心要享受生活。尽管先苦后甜的观念曾经是中国学生和工人的标志,但“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也已经悄然逼近。中国人仍然很看重吃苦的能力,但年青一代但凡有可能,还是会坚持享受青春的甜蜜。而他们的父母也在鼓励他们的孩子享受童年、享受人生,过上比他们自己小时候更好的生活。


中国越来越注重内省,中国的年青一代也变成了心理学的狂热爱好者。对中国人来说,心理学很大程度上都是直觉;对那些必须操控复杂关系网的人来说,理解情商这样的概念就是他们的第二天性。很多人都转向亚伯拉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寻求解释。按马斯洛的说法,人类必须先满足对食物、水和居所的需求,才会有动力去满足自己对归属感、自尊以及最终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缺乏人情味的中国城市中,群体友谊已经变得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工作越来越稳定之后,爱好就成了城市生活的中心。


中国年轻人可以说是“孤单的一代”,但他们非常渴望跟别人产生关联。成都到处都是俱乐部和社团。围绕每一种爱好,都会形成一个全城范围的团体,通过微信群组织起来。他们会穿着带有自己俱乐部标志的文化衫聚会、自拍。他们会做横幅,然后聚起来在横幅底下自拍。聚会、微笑,如此循环往复。


中国90 后也在寻求个人认同感。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催生了100 多个人口超过100 万的城市。90 后这代人大都住在人满为患的城市中,对他们来说,找到自我意识可能是一种挑战。早上挤在满满当当的地铁车厢里去上班,恐怕是很难感觉到自我的。他们在陌生城市中扬帆远航,故乡往往在千里之外,因此他们选择参与的社群类型,有助于他们确认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05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图 / 图虫

2015年,河南省一所中学有位心理教师提交了一封辞职信,信上只有十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辞职信很快成为传奇,在互联网上炸了锅。这位心理教师的辞职信不但激发了大批人辞职,其简单直接也激起了全国人民强烈、同步的共识:我们想看看这个世界。


传统上,中国人很敬重旅行者,因为他们是看过这个世界的人。中国有很多赞美旅途发现的诗歌,小孩子就都会背。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原本弥足珍贵的出门远游的能力,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市场。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中国人在国际旅游方面的支出不断增加,于2011 年超过了传统的全球旅行的大国——美国、德国和英国。24 岁的小九是中国最大的在线旅游公司之一“去哪儿”的品牌代表,他告诉我:“我妈年轻的时候想去澳大利亚旅游,但弄不到签证,因为她还没结婚。他们觉得她会去那边找个人结婚然后移民,或是逃走躲起来,变成非法移民。上周我帮一群剩女订了一趟澳大利亚之旅,10 个人,全是单身。澳大利亚签证?领事馆简直等不及要签发给我们。时代变了。”


有2/3 的中国护照持有者不到35 岁。中国人才刚刚开始出国旅游,而年轻人是这场大潮的引领者。跟过去几代人不一样,他们旅游不是为了移民,也不是为了给自己或下一代寻求更好的生活。中国年轻人出门远游,是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因为他们充满好奇,而且老实说,因为他们花得起这笔钱。


世界很多大趋势都发端于中国。中国年轻人很早就通过互联网见识过这个世界,因此他们尤其渴望上路。中国年轻人正在越来越多地亲眼看到外面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给全球旅游业带来了一波波振荡。2015年,中国旅客在国内旅行了40多亿次,在国外旅行1.2亿次。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中国人可以在欣赏国内大好河山的同时,也能走出国门,到国外去看看。


编辑丨陈思 实习生彭雅

本文内容经中信出版社授权发布

赠书福利


这是一部由外国人写的中国年轻人生存状况的纪实作品。


一个刚毕业的美国毛头小子,只身一人来中国闯荡,出没于成都、苏州等新一线以及二三线城市,还走访了部分农村地区,与大量的中国年轻人做了深入交流,真切地了解了当代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工作和精神状态。


在他看来,这一代的中国年轻人所生存的是一个快速腾飞的中国,他们比以前更自信、更有活力、更有个性也更具有创新视野。但正所谓,每一代有每一代的快乐和哀愁。


面对新旧转换和呼啸而来的时代浪潮,这些年轻人身上同样也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和期望,他们想要不一样,想要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但现实却很可能让他们的梦想戴上巨大的镣铐。


但不可否认的是,后浪奔涌,正是这些新新人群,已经开始走向中国乃至世界的舞台中心,他们正在改变着中国,甚至有可能改变世界。


《中国后浪》   

作者:戴三才(Zak Dychtwald)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现在,21君给大家谋福利啦,免费送书!


如何获得?


在本期周末读书下面留言,获得点赞数前2名(点赞数需不少于50)的读者将获得赠书一本,同时,21君会在前二名以外挑选部分留言走心的读者,也免费赠送《中国后浪》一本。


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每四期连续赠书的活动中,同一读者只能获奖1次(同一微信ID、手机号、地址均视为同一读者)


我们将在本文留言区公布获奖名单哟~获得赠书的小伙伴记得按照时间留下你的地址,逾时不候喔~


21君

小伙伴们,对于“后浪”,你有怎样的看法呢?

来和我们聊聊吧~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