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走下拳台的邹市明:从“流浪者”到“铺路者”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11-03 22:09

▲2021年10月26日,邹市明在“阳光关爱·i读计划”西藏站,为当地孩子带来“拳击初体验”。

在拳台上胜利的时候,那只是我一个人,但是我希望未来有千千万万的这样有拳击梦想的人,他们可以用拳击来改变他对人生的态度,甚至改变他的命运

文 / 骊冰
四年前的7月29日,邹市明结束了自己的最后一场拳击比赛,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拳台下,进行拳击推广。惋惜声潮涌来,但走下赛场,邹市明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创办体育公司、开设拳馆、设立公益基金…曾经的奥运冠军、世界拳王,如今有了更多新的身份,而这些都与他为之奋斗多年的拳击事业紧紧相关。
当外界通常将拳击与“暴力”、“野蛮”、“血腥”捆绑在一起时,他觉得有责任站出来为拳击正名:这是个励志的“正能量”运动。当目睹众多拳击运动员退役后面临的困境,他则更迫切地希望找到改变方法。
用拳头与命运交锋获胜的邹市明相信,拳击能改变更多孩子的人生。几年来,他在多个偏远地区修建了爱心体育教室,配备了专业的训练器材、场地,亲自上阵教孩子们练拳击,为他们分享自己圆梦之旅。
10月26日,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东风日产、南方周末联合发起的2021“阳光关爱· i读计划”走进西藏林芝。邹市明作为“领读人”来到海拔2900米的团结小学,为远方的孩子讲述他的故事。
拿着自传《拳力以赴》,邹市明分享自己与拳击相伴的一路历程,13岁走出贵州大山,此后20多年中,一拳一拳打出了一片天地。从默默无闻的贵州小子,到享誉全球的中国拳王,再到全力倾注的公益使命,他将拳击故事娓娓道来。
邹市明在阅读课上。
看着眼前质朴的高原少年,邹市明想到自己也曾是一位在大山深处狂奔的迷茫少年。那时的他在一个藏匿于遵义西郊的桃溪寺武校中,日复一日地练功、拉筋、打拳。就是在那,他推开了拳击世界的大门。
2000年,入选国际队集训的邹市明走出贵州大山,第一次坐上飞机,来到生平进过的第一座大城市成都。和队友逛街时,橱窗内精美的钢笔、手表把他眼睛都照亮了,他失神地朝橱窗走过去,却一头撞上了透明的玻璃,引来哄笑。“擦得亮亮的玻璃,把我的梦想给一下子撞没了。”
“梦想”二字,对当时没有收入、籍籍无名的邹市明来说,既优雅又残酷。短暂的撞痛过后,他心底燃起了一把火:“想要过有尊严的生活,必须出名!必须夺冠!”而他也深知,想砸碎自己与梦想之间的玻璃,要用一把在血、汗、泪的熔炉中锻造出的锤。
二十余载光阴辗转,那个在橱窗前倍感难堪的新人拳手,为中国拳击开创众多新篇章。
但在孩子们面前,他不想只当一个被“扁平化”的冠军人物。“我参加所有的大赛,都是从第二名、第三名开始的,没有没经历过失败就直接拿冠军的。”在用自己荣耀故事激励孩子们的同时,他也毫不避讳地讲述自己的挫败时刻。
“人的成长之路不一定都是通畅的,追逐梦想的路上遇到困难不要气馁”,邹市明希望自己的成长故事可以激励到孩子们,鼓舞他们勇往直前,为喜欢的事情全力以赴,在梦想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阅读课之后,在雪山脚下的绿茵操场上,邹市明带着高原少年来了一场“拳击初体验”。在邹市明的指导下,直拳、勾拳、摆拳这样专业的动作,少年们也做得有模有样。

点击视频,观看邹市明与孩子的“比赛”
这个曾在书里将自己和队友描述为“中国拳击沙漠里的流浪者”的人,正走下拳台,一点一点地行动着,为准备上拳台和正在拳台上的人铺路。
邹市明始终记得,一切荣耀的起点是中国西南边陲的小小山城。偏远地区的孩子要如何飞越大山,实现梦想?他说道:“我不想把这些宝贵的东西尘封于心。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我想成为下一代‘前人’,用自己的经验,搭出一条路。”
课堂之外,邹市明的自传还远没讲完。关于公益,关于拳击,他的故事还在继续。
敢于向往山外,才会有奋斗的劲头
Q:这次来参加“阳光关爱·i读计划”,你给孩子分享了自传《拳力以赴》。通过这本书的讲述,你希望让孩子们收获到什么?
邹市明:其实这一本《拳力以赴》是我积累多年的训练日记,将很多小小的往事归纳而成。这一次我带它来和这些孩子们交流,也是想把我的一些经历给他们分享,因为我和他们的经历很像,也是从大山里面出来,翻过一座座山,然后才走到世界最高的领奖台。虽然大山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但是我希望他们有更大的向往和希望,有自己心里面种下的一颗理想,希望我的事迹可以激励他们。
Q:你觉得阅读对于儿童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邹市明我觉得是给他们打开一扇门,打开一个世界。我们行走的地方很有限,但是书籍和阅读可以展开我们的想象空间。我知道在山区里面的孩子,他们就是缺乏对外界的向往和了解,很多书可以给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阅读是为他们行万里路做了铺垫。
Q:有没有哪一本书,或者哪一位作者让你印象非常深刻?
邹市明:我小时候读完的第一本书就是《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光这个名字,就给我了很大的鼓舞。我们从事拳击就像每天都在炼钢,要打造好钢肯定需要刚强的意志。从它在火炉里面融化,再变成真正的钢,都需要一个“练招”的过程,所以这本书从小就对我未来的奋斗和坚持有很大的影响。
Q:你最开始为什么会想到从事公益?
邹市明:因为我也是在贵州的山区里面走出来的,当时我们的路不好,经济也不好,很多好的东西出不去,好的景色别人没办法来看,我们也是翻过一座座山,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这些孩子他们可能像我小时候一样,但是我能够把外面的信息带回来,把外面的梦想带回来,在他们心里面种下这颗芽,未来也许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他们再把外面学的东西再带回来,更好地建设他们的家乡,这是我的初心。最主要是要让孩子们敢于去想山外面的东西,这样他们奋斗的劲头才会起来。
Q:在这些年从事公益、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什么让你特别印象深刻?
邹市明:他们眼睛里散发出来的纯洁。我上一次去大凉山,那边有一个小个子的孩子,在学校里面喜欢打架。我问他有没有什么梦想,他说没有梦想,他们家世世代代都在放牛。后来我去跟他聊拳击,告诉他拳击怎么样改变我,拳击给我带来过什么。课堂最后我再问孩子们,他说:“我想当拳王。”我听到的那一刻是蛮感动的。
Q:从曾经的“小镇青年”,到拼搏出自己的一番天地,你对于现在这一代的孩子,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孩子想说什么?
邹市明:要自强,天生我才必有用,英雄不问出生地。恶劣的或者贫穷的环境可能是让人想要去突破自我的一个动力。当时如果我生活环境优越一些,我不敢保证是否能够坚持下来。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只要他正能量,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为之而奋斗和努力,不管最后是不是能够走到最高,这个过程都非常宝贵、非常励志。即使我们不在赛场上了,我们面对任何事情一样从容,一样敢于勇往直前,这是拳击运动或者体育能带来的引导。
邹市明与孩子们互动。
从“流浪者”到“铺路者”
Q:作为两届奥运会冠军、职业拳王,外界看来你的职业生涯的圆满的、辉煌的。如今你如何评价自己的拳击生涯?
邹市明:拳击意味着我生命一辈子要去从事的事业,它给予了我鲜花、掌声、荣誉。我以前都说“要去夺,要去抢,要去拿”,但是我现在更多的是要给予更多人平台来了解拳击。之前那些所谓“拳王”也好,“冠军”也好,已经成为历史了,我现在是身体力行地去做拳击文化、拳击赛事以及拳击运动的推广。
所以说我来到校园,来到山区,就想给这些孩子一个对拳击的认识。在拳台上胜利的时候,那只是我一个人,但是我希望未来有千千万万的这样有拳击梦想的人,他们可以用拳击来改变他对人生的态度,甚至改变他的命运。
Q:你在自传里说自己和队友是“中国拳击沙漠里的流浪者”,也说希望“走下拳台后能够为在拳台上的人铺路”。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有什么改变?
邹市明:现在国家对体育很重视,拳击也通过一届届的奥运会夺金和一代代的拳王在国际舞台上的崭露头角,让更多人了解。而且现在在一线二线城市,拳击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运动,但是在偏远地区里,我希望它是一个励志的运动。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让人敢于去突破现在可能面对的贫穷、落后、封闭。所以为了推广,我更愿意去更多的山区。
Q:在推广拳击的过程中,你觉得最大的难点是什么?
邹市明:最大的难点也是最大的优点,就是它是世界运动,但是在中国,需要更好地用中国的文化去推广它。
另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曾经的拳击运动员退役了以后,没有一个很好的退路,没法享受到正常的待遇,这是拳击界一个最大的现状。其实现在有很多的体育老师是缺乏的,比如山区的孩子们,我带他们玩得很开心,但是我走了以后谁来教他们?
我希望未来解决从事体育、从事拳击这些运动员的出路问题,不管他们有成绩还是没成绩,让他们退役下来可以当教练,有一个正当的、正能量阳光的职业。
未来如果有更多学校和青少年需要的话,他们就可以有更多的平台来展示自己,至少是养活自己。所以说我现在每天在重复这样的事,希望拳击在中国能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和从事环境。
邹市明与孩子合影。

“阳光关爱·i读计划”由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东风日产及南方周末于2019年正式发起,并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提供全程支持。截至目前,项目已走过全国10省(自治区),每到一处,均会通过阅读室捐建、图书捐赠、阅读课程开展等举措,帮助建立可持续的校园阅读生态,让阅读成为校园的新风尚。

阳光温暖童年,阅读照亮未来。2021“阳光关爱·i读计划”已走过戈壁滩下的宁夏村小,也抵达过高原雪山。11月,书香之旅还将一路延续至闽北松溪与粤北山区。期待更多人关注,让无限广阔的阅读世界为下一代而敞开。


(专题)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