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头顶“AI+制造”第一股的光环,创新奇智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当天,创新奇智的开盘价为26.3港元/股,公司市值达到147亿港元。

在公开发售阶段,创新奇智于香港市场获得12.89倍认购,在国际市场获得1.62倍认购。IPO募资总额约10.7亿港元。
根据招股书,创新奇智将把约45%的募集资金用于提高研发能力;约25的资金用于提升商业化能力;约10%的资金用于进行潜在策略投资及收购;约10%的资金用于提升内部系统及升级信息基础设施。
上市现场,创新奇智CEO徐辉表示,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今天是创新奇智重要的一步,但上市不是企业的终极目标,只是一个重要里程和加油站。

徐辉称,“从今天起我们开启创新奇智2.0,我们仍将今后的每一天当成创业的第一天,尊重市场,敬畏规则,严守底线,大胆创新,不断探寻适合的增长范式,持续成长;我们也坚定地以AI去赋能商业价值,始终以客户、股东、员工利益为重去创造价值,朝着一流人工智能公司的目标大踏步迈进”。
创新奇智成立于2018年2月,至今刚好四年整。虽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创新奇智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级AI解决方案市场上第三大、中国制造业AI解决方案市场最大的AI技术驱动型解决方案提供商。
2018、2019、2020年,创新奇智的营收分别为3721万元、2.29亿元、4.62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252.5%。2021年前三季度,创新奇智的营收为5.53 亿元,同比增长 85.8%,这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的业绩。
另外,在2018、2019、2020年及2021年前三季度,创新奇智的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4540万元、1.6亿元、1.44亿元以及8100万元。可以看出,创新奇智的亏损率在持续收窄,盈利能力逐年提升。
去年底,商汤科技的赴港上市,拉开了AI公司登陆资本市场的大幕,现如今,创新奇智紧随其后,或将进一步掀起一股AI上市潮。
经过几年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从狂热回归理性,而这些走向资本市场的AI公司,则是将人工智能最真实的一面展现了出来。透过它们可以看到,AI公司大力投入去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并非飘在空中的概念,相反,这些技术可以落地到各个产业,并帮助这些产业降本增效。
不过,人工智能是具有革命性的新技术,所以它的产业落地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资本市场需要给AI公司一些耐心,但好在,通过一些先行者的努力,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开始了一场“脱虚向实”的洗礼。
硬科技铸造竞争壁垒
创新奇智的高速成长背后,依靠的是人才、技术等方面过硬的实力。
创新奇智董事长李开复曾表示,只靠博士创业的时代已经过去。在AI四波浪潮里,第二波浪潮创业的理想团队组合是有行业经验的商业人才作为CEO,搭配有数字化经验的AI大牛作为CTO。
而创新奇智的创始团队正是基于这种组合。据悉,创新奇智的CEO徐辉在IT行业拥有25年的销售、产品、技术、服务、管理经验,创办创新奇智之前,曾先后担任过IBM金融事业部总经理、SAP大中华区副总裁、微软大中华区副总裁、万达网络科技集团副总裁等职务。
创新奇智的CTO张发恩,则先后担任过百度主任研发架构师、百度云计算事业部技术委员会主席、百度云计算事业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首席架构师,还曾在Google和微软担任研发职位。
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徐辉也始终强调,创新奇智作为一家AI技术驱动的公司,人才是公司的核心优势。因此,创新奇智非常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根据招股书,截至2021年9月30日,创新奇智承担AI和技术职能的团队成员数量为255名,占到公司总人数的69%。
凭借着深厚的人才储备,创新奇智在技术领域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壁垒。截至2021年9月,创新奇智已经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报了634项技术专利,有126项专利获得审批注册,并且其中有79项是和创新奇智主营业务相关的发明专利。
具体而言,创新奇智基于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技术,独立开发三个专有AI平台,分别是ManuVision(机器视觉智能平台)、MatrixVision(边缘视频智能平台)和Orion(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这也使创新奇智成为中国少数具备专有深度学习平台的公司之一。
到目前为止,创新奇智基于这三个AI平台,已经积累研发了近2000项技术资产,且96.2%可在不同项目中复用,具体包括数据集、算子、算法模型以及自主设计的硬件组件和软件模组等。
而这些,也是创新奇智最核心的资产以及最坚硬的竞争壁垒。
深耕AI+制造
当然,对于任何一家技术公司而言,拥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只是第一步,而能否将技术顺利转化并交付,才是决定公司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
而过去四年,创新奇智通过一个又一个案例,充分证明了其已具备将AI技术能力与行业场景相融合的能力。
截至2021年9月,创新奇智已经为400多家企业级客户提供了AI产品和解决方案,其中,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是创新奇智最核心的两个业务赛道。
尤其是制造业,它已经成为创新奇智最主要的营收来源。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制造业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产生的收入占创新奇智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6.6%、34.2%及 41.8%。2021年前三季度,该比例提升至50.8%,来自制造业的营收也同比增长250.5%。
实际上,AI的应用场景有很多,而创新奇智之所以将制造业作为最核心的业务赛道,是因为从成立之初,创新奇智就致力于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因此,与实体产业相融合,也成为创新奇智的首选。
而在实体产业中,制造业无疑是分量最重的一个细分领域。针对制造业,创新奇智做了进一步细分,并明确将聚焦在钢铁冶金、面板半导体、3C高科技、工程建筑、汽车装备、能源电力等六个方向。
同时,创新奇智也将AI产品和解决方案划分为制造智能、边缘视觉、智能数据中心、智能数据治理等四个主题,以此去匹配不同的业务场景。
目前,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已经成为国家未来长期政策引导的大方向,因此中国制造业未来也存在巨大的转型升级空间。在这过程中,AI公司也能够享受行业转型所带来的的巨大市场红利。
有研究表明,过去五年,中国制造业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经历了显著增长。2020 年的市场规模已达91亿元,2016年至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25.5%。预计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49亿元。
徐辉表示,创新奇智用不到四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是市场上高速奔跑的一辆跑车,而这辆跑车是双轮驱动,它的前轮是技术、研发和产品能力,而后轮是行业化和商业化能力。
“我们对自己的定位,不是单一产品的供应商,更不希望去做一个猎手,即哪里有机会就到哪里去,我们希望的是,做一个很好的农夫,好好地耕耘,并和客户一起成长”,徐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