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隐含税率浅析

来源:嘉财万贯 2022-02-10 17:30

2021年12月中旬,3年、5年期国债和国开之间隐含税率均创下近10年新低并长时间处于历史低位,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并由此简单讨论一下隐含税率。

什么是“隐含税率” 

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均为国内重要的利率债投资品种。政策性金融债(简称“政金债”)是指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的债券。由于政金债的发行与偿还环节与国债相近,且均有政府信用背书,因此大多数国内机构将国债和政金债视为无风险债券,两者信用差异较小。政金债与国债的利率差异主要源于二者的征税规则。对于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和券商自营部门来说,国债利息收入免征所得税,政策性金融债不免,对于公募基金、资管等广义基金来说,国债和政金债利息收入和资本利得均免所得税,但政金债绝对收益更高,因此这类机构更偏好政金债。此外,机构是否税前考核也影响此类资产的投资偏好。由于国开与农发,口行债在流动性也有较大差异导致收益率不同,所以一般以国开债与国债收益率之间的比较称之为“隐含税率”。

具体公式为:隐含税率=1-国债收益率/国开收益率

“隐含税率”的特点 

1. 隐含税率区间震荡 

从下表1数据看,3、5和10年期隐含税率均值在13%-15%,10年期隐含税率极限值在23%左右,5年期隐含税率极限值在25%左右,3年期隐含税率极限值恰好在30%左右。这主要和税率有关,从银行角度而言,国债属于免税品种(增值税和所得税均免),国开虽免增值税但不免所得税,
因此,按照“净收益”相等原则,国债和国开之间应该存在如下等式关系:国债收益率=(国开收益率-国开收益率*6%)(1-所得税率)。在所得税为25%的数值下,那隐含税率的最大值为1-(1-6%)(1-25%),约等于30%。而国债整体要强于国开,下限应该大于0,总体来说隐含税率在0-30%区间震荡。由于国开债成交量和换手率远大于国债,流动性溢价能力强,因此隐含税率平均值往往也小于所得税率。

数据来源:wind

2. 隐含税率具有“牛市下行,熊市上行”的特点

我们截取2010以来10年国开、国债以及10年隐含税率的走势图(图1),绿色的4段是近年来较为明确的牛市行情,空白段为熊市行情。从图中可以看出,隐含税率在牛市中呈现明显下行,在熊市中呈现明显上行的特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结构的分布和交易属性的不同。之前提出由于国债与国开债对于不同税收政策,导致两者持有人结构不同。根据中国债券登记结算公司2021年12月最新公布的券种持有者结构来看,国债,商业银行持仓占比64.42%,非法人产品(公募基金,资管产品,理财等)占比仅为7.32%(持仓量15315亿)。而政策性金融战,商业银行占比53.20%,非法人产品占比达33.74%(持仓量66331亿)。国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配置资金为主,因此国债的稳定性较强。国开债以广义基金为代表的交易型资金为主。行情一旦开启,交易型资产(国开债)的波动加大。当市场进入牛市时,由于国开债流动性较好,机构追买国开债以便增加资本利得,使得国开债利率下行幅度大于国债,隐含税率下行;当市场进入熊市,国债由于配置盘较多,国开债对利率波动更为敏感,市场机构快速抛售国开债,使得国开债利率上行幅度大于国债,利差走阔,隐含税率上升。

数据来源:wind

由于隐含税率具有“牛市下行,熊市上行”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将隐含税率作为牛熊转换的指标。从历史来看,过去几轮牛熊转换中,隐含税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12.7-2013.11和2016.10-2018.1的熊市中隐含税率的高点有预判行情转折的作用。2013.11-2016.9的牛市中,隐含税率降至低点,隐含税率先于10年国债收益率出现拐点。

但是在观察近几年其他时段行情的时候,这个作用没有这么明显。2020年5月债市开始大跌到11月反转,隐含税率6月底才出现低点,11月反转时,隐含税率一直处于低位,没有明显拐点指示。21年12月中旬,3年期、五年期隐含税率下行到12年以来新低至2.54%和5.47%,10年期7.7%下降至历史最低位(7.34%)附近,并且21年长时间处于历史分位低位,但整体债市行情继续走牛带动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使得隐含税率升高。综合历史行情,供给冲击(2020年5月),监管收拢(16年金融系统去杠杆、19年传闻政金债纳入同业监管),需求变化(19年三年期摊余基金发行、2018年货币基金流动性新规)、广义理财大扩容(公募、银行理财大发展)等均影响着隐含税率的变化。



虽然10年期隐含税率与10年期国开收益率走势有相关性,但对于牛熊拐点的预测只能做个参考,仍应以市场具体情况为主分析其内部原因从而把握市场节奏。

本文作者:固定收益公募投资部 季慧娟

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专业投研分享 · 尽在《观察嘉》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