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机遇。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变革。
在国家层面,提出了“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的目标,在产业层面,拥抱数字技术,也正从“选择题”变成每个行业都要面对的“必答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正加速融合。而“数实融合”,也被多个代表委员提及,受到外界关注。
过去几年,有越来越多实体企业在初步的数字化尝试中尝到甜头,因此对数字化的态度也从犹豫观望转向全面拥抱。在这一过程中,不少实体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情况,通过与科技公司紧密合作,逐步探索出一条普惠、务实的数字化道路,同时也为后来者的转型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降低数字化门槛,推动数字普惠
近几年,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体企业的变革创新注入了新动能。但是,很多企业在完成数字化的顶层设计之后,却发现项目实施的效果不及预期,甚至难以落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推广成本太高。
这里的“推广”,既包括企业内部员工的推广,也包括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推广,如果一个企业只有管理层天天高喊数字化,但一线员工却没有真正使用,那数字化只能沦为纸上谈兵。
而导致数字化推广成本太高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数字化项目脱离业务场景,员工应用热情不高;或者数字化工具使用门槛太高,员工不习惯甚至不会使用。
湖南专精特新“小巨人”全康科技便遇到过这样的烦恼。全康科技从事智能家电生产多年,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曾尝试过多个数字化工具,但是,这些工具复杂的操作界面,往往让一线工人摸不着头脑。
不仅如此,由于工人们的手机配置都很低,一些数字化工具占用的内存稍大一些,就会导致工人的手机变得非常卡,这也大大降低了工人们对数字化工具的使用率。
如何以更低的门槛去实施数字化,这也成为实体企业需要解决的头号问题。为此,各个科技公司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比如有的是通过增强产品培训,免费帮企业培训员工;也有的是不断调整App界面,努力提供更“傻瓜式”的操作方法。
最终,全康科技是通过企业微信来解决工人使用的问题。2020年初,全康科技全员迁移到该平台,在没有培训的情况下,生产车间里年龄最大的64岁工人也能迅速上手。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微信的使用方法和微信几乎一致,所以工人们使用起来基本上是零门槛。
而除了使用上的门槛外,新的数字化项目是否能兼容企业原有系统,也是实体企业在选择数字化解决方案时考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很多实体企业的IT系统建设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迭代过程,期间,企业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打造了很多业务系统。如果新的数字化系统无法兼容原有系统,以及不具备扩展性,无法接入更多业务应用,那对企业而言,无疑会产生更大的使用成本。
所以,几乎所有的数字化工具,都开放了产品接口。一方面,可以让企业接入原有的系统,避免了浪费,另一方面,这也为企业打开了生态的大门,让企业可以用非常低廉的成本进行产品二次开发。

比如三一重工,就把原有的内部管理软件全部和企业微信实现了打通,同时,其还基于开放接口,进行了一系列定制开发,扩展了更多功能应用。而中交建,也依托企业微信实现了企业内48套分公司系统、500多个数字化应用的集成,实现了对16万员工、60个子公司的一体化统筹。
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走向深度融合,很多行业都在掀起一场“工业革命”,而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数字技术的易用性以及实用性,是他们最先考虑的因素,所以,降低使用门槛,提高数字化的普惠性,也是进一步推动数实融合的重要前提。
降本增效,实现价值创新
在数实融合过程中,企业最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数字技术究竟能给其创造多少价值。而通过已有的企业案例可以发现,数字技术通过对传统产业业务链条的重塑,能够为企业带来显著的降本增效,而这,也是数实融合最直接的价值体现。

北大毕业生陈生创办的壹号食品,借助企业微信等工具,建立并打通了从内部办公协同、ERP工作流、采购应付,到种猪管理、商品猪管理、营销管理、数据分析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现在,壹号食品遍布全国的养殖基地都已经连通起来,每一头猪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档案卡,一线的饲养员、技术员只要在手机上输入牌号,就能立刻了解猪的基本情况,甚至可以精确预测每头母猪的发情期和预产期。
壹号食品的降本增效,就来自于全链路的数字化管理。由于每个环节的数据都能准确掌握,所以壹号食品的决策者可以有针对性的做出改进措施,比如根据料肉比指导投喂饲料量、根据出栏到屠宰各环节损耗率定位问题等。
这样降本增效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广州一家名为“智衣链”的小服装厂,通过企业微信的“上下游”功能,把上游的26家合作工厂连接到一起,并将自己的应用“云供应链”分享给他们,从而使原来7天左右的服装生产周期,缩短到了4-48小时。

再比如景旺电子,通过建立“数字孪生工厂”,把工厂搬进了手机。现在,景旺电子全国五大生产基地、11个工厂的生产信息、质量品控情况都能通过手机随时掌握,而且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发生异常,系统都将主动推送到相关责任人手机里,实现报警、纠偏,大大提升了人机协作效率和良品率。
在产业互联网时代,对实体产业的价值助力有多少,是衡量产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标准。而是否具备降低的使用门槛,是否拥有丰富的产品功能,以及是否具备完善的生态服务,将是衡量数字化工具是否合格的基础标准。
当下,数字技术通过对实体经济各环节的优化和连接,正在推动全产业链的增效降本和价值创新。而数字化工具,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助手,也将助推数实融合的进一步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