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来看看具体说了什么:
办“黄大年茶思屋”的宗旨是鼓励“胡说八道”
近期,任正非极力推动、打造的“黄大年茶思屋”,在华为公司、各地科技园及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陆续开门迎客。同时,“黄大年茶思屋”网站也已经启用。
在会谈中,任正非讲述办“黄大年茶思屋”的初衷,他表示办“黄大年茶思屋”的宗旨,就是希望大家就科学和技术问题来“胡说八道”,只要不涉及社会科学问题。他希望每个科学家、专家来华为讲其最擅长的,哪怕华为公司所有人听不懂也不要紧,因为这可以敲开华为人的脑瓜,让华为不封闭。
“我们是干具体活的,目光比较短,最需要的是我们看不见的那一小部分,我们要看‘山外的青山,楼外的楼’。你们看得远,你们讲的东西正好是我们不明白的,就只要告诉我们。”任正非说。
任正非表示,“黄大年茶思屋”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做好内外沟通,将来可以打通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联接。
“你们科学家、专家不需要自己去提供算力,用我们云平台,包括AI的算法、存储等,都可以提供给你们。你们把精力集中到前端,后端平台我们就能支持你们。”任正非说。
炸开“围墙”拥抱“系统工程”思维
除了接入外脑,任正非还指出,华为要利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把公司内的“围墙”炸开,摧毁各种“土围子”,打开思想的禁锢,形成开放的思维,慢慢消化吸收,不断积累组织的能力,更好的面向未来。
为什么要把系统工程提到这个高度?任正非说,在算力网络、存储网络、计算网络上,各方面的协同需求越来越突出,更需要系统工程。大算力时代已经到来,华为需要5G+云+AI聚合起来,发挥云、管、端、芯的综合竞争力。
任正非认为,系统工程是科学方法,即使一颗螺丝钉也有系统工程。系统工程不能搞垄断,如果就几个专家能搞,只集中在小部分人,是会落后的。要在系统工程上面有个“灯”,谁都可以搞系统工程。谁都贡献一点,自然就形成了系统工程。
任正非还指出,工业互联网是系统工程,要做好工业互联网中的云底座。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应用平台,比如煤矿、公路、铁路、机场,它们都具有很强的个性和行业特征,这些都是系统工程,需要大家一起来做,一起做贡献。这些努力就帮助各行各业逐步走向工业互联网。
科学就是无尽的前沿,不要急功近利
任正非表示,国家重视理论建设,就要防止急功近利。对于一些短期内不能创造价值的纯理论科学家,要理解他们,让他们有体面的生活,这样国家才有未来。
任正非认为,理论科学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的“水塔”。黄河、长江是母亲河,母亲的乳汁在哪?在青藏高原,母亲的乳汁就是喜马拉雅山的雪水,黄河、长江全靠西藏的雪水流下来,西藏下雪多,就意味着国家明年要丰收。
“‘爬’喜马拉雅山‘的贡献是很大的,下游的’农场‘、’牧场‘要分一些粮食给’爬雪山‘的科学家们,不能让他们在’喜马拉雅山上饿死。”任正非说。
任正非指出,华为公司“爬雪山”的人每年要花掉十几亿美元,合作部支持了很多钱给高校做前沿研究,其实对华为是没有商业价值的,因为理论研究出来后是对全人类完全开放、共享的。只是华为有十几万工程师,消化能力特别强,就有可能优先消化这些理论。
任正非还指出,要尊重知识分子,尊重知识分子的创造发明,允许他们犯错误,思想本来就是一个闪亮的明灯。
他举例称,软件是个复杂系统,不仅要在理论上“捅破天”,更重要是“扎到根”,“扎到根”比“捅破天”难。华为能解决的还只是信息网络这一块,软件的难度无法想象,华为要想办法通过3-5年或更长时间逐步解决。
任正非还认为,要重视基础教育,允许一些差异化的教育。目前的教育体制可能还停留在工业革命时代,理论建设不够,不适合信息时代,希望在教育上能够真正重视,允许一些“怪异”的学生成长。
“我们公司的天才少年,最重要是看他的破题能力,而不是他的综合素质。”任正非说。
华为“天才少年”多次刷屏
有博士生年薪201万
“人才”一直是任正非讲话乃至华为相关报道中的一个高频词,去年,就有多位“华为天才少年”曾火上过热搜。
华为“天才少年”自制机械臂为葡萄缝针!
第一位是B站UP主“稚晖君”,2021年10月,他花一万块,用国庆长假造出了一台可远程操作的机械臂,还能给葡萄缝针。
据“稚晖君”介绍,这台机械臂有个有趣的名字:Dummy。这是他迄今为止搞的项目中,最复杂的一次,仅结构设计就经历了151个版本,最终达到了前卫而又科技感时柱的结构设计方案。


在视频中,稚晖君表示项目主控制器里运行的是LiteOS内核的鸿蒙系统,此外,包括3D结构设计文档在内大部分资料将会开源。
分析人士表示,“稚晖君”从需求定义、理论分析开始,一个人从器械选型、结构设计、硬件电路系统设计、再到软件技术、AI算法,花了六天时间完成了一个十几人普通研发团队数月才能完成的项目,能力非同小可。用一个精度0.01毫米的百分表验证对机械臂进行末端重复精准测试,表面上看起来是电子和机械,其实背后全是算法和数学,涉及大量矩阵和偏微分计算。
这台机械臂展现了稚晖君计算机原理、面向对象编程、算法、高等数学、力学、机械学等多学科扎实的功底。
公开资料显示,“稚晖君”真名叫彭志辉,2018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先进入OPPO算法岗工作,后成为“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一员,现为华为AI架构师。目前发布过自动驾驶自行车、迷你型Linux电脑、“螃蟹号火星探测器”、充电宝显示器、带屏幕的NFC名片等。据媒体此前报道,彭志辉加入华为,年薪百万。有网友留言称,百万年薪给少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彭志辉研发的无人驾驶自行车在B站上引起关注。今年6月6日,他在B站上发布视频《我把自行车做成了自动驾驶!!》,目前播放量达到365.9万次。
彭志辉研究自行车自动驾驶得到了任正非的认可。8月份,任正非在华为公司中央研究院创新先锋座谈会上与部分科学家、专家、实习生的讲话中表示:“有人研究自行车的自动驾驶,公司没有约束过他。我们要生产自行车吗?没有啊。这是他掌握的一把‘手术刀’,或许以后会发挥什么作用,产生什么巨大的商业价值。”
武大博士入选华为“天才少年”,日程表惊呆网友
据湖北日报2021年9月17日报道,记者从武汉大学获悉,该校计算机学院201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江奎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
在校期间,江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6个项目的研究,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国际和国内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14篇(SCI 中科院一区论文8篇,IEEE 汇刊6篇),申报发明专利8项,授权两项。
曾获AIM (ICCV Workshop) 2019极端视频超分辨率挑战赛亚军;
IEEE NTIRE(CVPR Workshop)2019视频超分辨率挑战赛Track1 (Clean)第五名,Track2 (blur)第三名;
旷视2020人工智能开源大赛第三名(3/108);
获评CVPR2021杰出审稿人;
2019、2020年连续两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被评为武汉大学2019-2020学年度优秀研究生标兵。

不仅如此,江奎的日程表也在报道中披露。
据悉,他能做到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事情的秘诀就在于:多任务并行。
做科研,投入大量的时间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找到合适的方法。
“我在完成一篇论文的时候,已经在写下一篇论文了,同时还在做下下篇论文idea的验证。这样时间是连续的,形成一个闭环,中间不会有空窗期。而且还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互补优化。”
在其他人苦恼于写论文与做项目之间的时间冲突时,江奎开始着手把所有需要完成的事情按照重要程度排序,细分到每一天的早、中、晚,合理分配在自己的时间记录表里。
每天晚上,他会对照时间表进行总结,查找遗留问题,并记录一些自己的想法。
“要好好利用老师没有给你布置任务的时间,你有完全自由的时间去做自己的事情,这个对研究生生活实在太重要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学习。”
江奎博士的每日任务清单
江奎的导师王中元教授这样评价他:
“他很努力,很勤奋,能坐得住,动手能力很强,并且有一套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
此次入选‘天才少年’,他的辛苦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这也是他人生当中一个新的起点,希望他继续脚踏实地,做出工作实绩,成为行业领军人物,为学校和学院争光。”
江奎博士的一周计划表
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2017级博士生年薪201万
2021年7月,据华中科技大学披露,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2017级博士生廖明辉,及计算机学院本科毕业生武敏颜,二人一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
其中,廖明辉斩获最高档年薪201万元!而本科应届生武敏颜年薪也超百万元。
据悉,2012年,廖明辉本科考入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通信工程专业。2016年硕博连读,进入白翔教授团队,主攻信息与通讯工程方向。

廖明辉
在校期间,廖明辉全身心钻研学术,曾获CCF-CV学术新锐奖、两次国家奖学金、AI华人新星百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CSC-IBM中国优秀学生奖学金等荣誉或奖项。
博士期间,廖明辉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他发表了10篇一作论文,包括2篇顶级期刊(均为ESI高被引论文)、7篇顶级会议和1篇二区期刊。谷歌学术引用数超过1900,GitHub上开源的论文代码star总数超过3000,申请了5项发明专利。其发表的文字检测算法被腾讯微信和百度等公司采用,并收录于OpenCV主分支。
此外,廖明辉还担任10余个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参与组织了两项国际比赛。

电信学院博士生刘哲告诉记者,实验室的同学们大都以廖明辉为榜样,“师兄有十分明确方向, 且坚持把某一个方向做透彻。他在学术上的成功,在国内也是很少博士能够做到的,对于师兄拿到‘天才少年’的offer我们并不感到意外。”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年薪89.6万起步
华为官网显示,“天才少年”计划是由任正非发起的,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该项目主要围绕“联接”、“人工智能”、“智能终端”、“云与计算”、“智能汽车”、“智能制造”六大课题展开。
2019年6月,华为EMT(经营管理团队)内部讲话中披露:任正非表示,“今年(2019年)我们将从全世界招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2020年)我们还想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
2019年7月,任正非签发总裁办电子邮件,宣布对当年8位“天才少年”实行年薪制管理。最高年薪为182万-201万元;其次为140.5万-156.5万元;最后89.6万-100.8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华为“天才少年”自2019年以来共累计招募18人。
其中,全球仅5人拿到华为“天才少年”最高一档年薪201万元,分别是:
钟钊(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秦通(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方向)、
左鹏飞(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
张霁(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
廖明辉(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信学院)。
来源丨上海证券报、中国基金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e公司、湖北日报、中国青年报

本期编辑 黎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