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双循环”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 以创新驱动出海

来源:中国基金报 2024-07-12 14:09
中国基金报记者 冯尧 曹雯璟
当前在“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下,企业运营会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这一背景下,企业该如何进行科技创新?“新出海”战略又会产生哪些连锁反应?
7月10日,由中国基金报主办的2024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论坛暨上市公司论坛在上海举行。在此次大会的圆桌论坛环节,永赢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高楠、先惠技术董事长潘延庆、鼎捷软件董事长叶子祯、东华测试董事长刘士钢、工业富联首席数据官刘宗长、招商证券研究中心负责人谢亚轩、国海证券总裁助理、权益业务总部总经理李立根等重磅嘉宾以《双循环时代的机遇与挑战》为题,展开了极富建设性的探讨。

双循环阶段企业会遇到哪些机遇与挑战?
本次圆桌论坛主持人是永赢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高楠。他提问各位嘉宾:“双循环概念在我国已经提了4年时间,中国经济也进入到发展的新格局。能否谈谈中国经济进入双循环阶段,给企业的经营或者投资带来了哪些变化,其中有哪些是特别重要的机遇?”

先惠技术董事长潘延庆认为,不少行业早已进入双循环阶段。他以白色家电产业为例,“这一行业早在2000年便走出这一步,当时白色家电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并不亚于当前。”用他的话说,“前辈早已走出去了”。潘延庆同时表示,公司过去聚焦于国内市场,从2017年开启出海战略后,开始承接大规模欧美海外头部车企订单,“企业从此逐渐具备了全球化视野,当然其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鼎捷软件董事长叶子祯则认为,“双循环”时代的到来,给企业带来了管理模式的变化。“过去国内企业更多以代工出口贸易形式为主,但现在逐渐转变为品牌生产模式,从OEM向OBM模式转变。”在他看来,这带来了管理模式上的变化,企业的销售和产品定位都产生很大不同。
东华测试董事长刘士钢也认为,双循环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国内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会面临大量机会。他认为,科技创新和政策层面带来了“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机遇,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国内还具备较低的制造成本、劳动力成本等优势,“中国企业可以此为优势,继续打开海外市场空间。” 
工业富联首席数据官刘宗长也秉承类似观点。他认为,当前海外的产能实际上较为欠缺,而中国产能恰好可以填补海外产能空缺。“以前的中国是全世界的工厂,未来,中国公司会把工厂开到全世界。如果积极拥抱变化,所有的中国企业发展和中国经济都会受益。”他同时表示,“过去出海做得比较好的企业,2023年财报都是不错的。”
作为金融机构的代表,招商证券研究中心负责人谢亚轩和国海证券总裁助理、权益业务总部总经理李立根则给出另一种诠释。
招商证券研究中心负责人谢亚轩认为,资本市场应该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资本市场很清楚地呈现了双循环过往几年蓬勃发展的态势,先是新能源,后是新能源车,这是资本市场过往非常重要的一个投资主题。不管是新能源还是新能源车,首先它们体现了国内的激烈竞争,以及国内“卷出来的竞争优势,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双循环循环到国际,再反馈回来,形成一个正向的局面。
“这样的情景在资本市场上此起彼伏,有多种多样的体现。从资本市场折射出来的宏观经济表现来看,不管是传统白电,还是今年上半年涨幅很好的电商‘出海’相关家电板块,都给了双循环一个很强的证实。”谢亚轩说。
国海证券总裁助理、权益业务总部总经理李立根则强调,券商主业就是服务于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也天然具有境内境外双循环的特征。双循环一方面会优化境内境外市场的供给侧,另一方面会激发和推进国内外的需求侧。
至于双循环优化的结果,李立根指出,一是对于企业,资本市场化可以面临更多元化的选择,A股目前是优中选优,是个不断拔高的过程。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和特点,考虑香港、纳斯达克等境外差异化市场。根据不完全统计,现在港股排队已超过200家。比如,近期很多酒企和茶企也排队去香港上市;二是对于投资者,可以借助沪港通、QFII等通道,实现多样化投资选择。 
双循环背景下 如何看待企业创新?
高楠还提问了关于如何看待科技创新,以及科技创新如何体现在企业经营、战略和管理方面等问题。
潘延庆认为,科技创新实际上也是“卷”的过程。他表示,企业通过现有技术积累实现技术创新,而一旦行业内出现新的颠覆性技术时,又会催生新一轮再创新,如此反复之后,行业会留下顶尖一批善于创新的企业。
刘士钢也持有类似看法。他表示,对于企业而言,科技创新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积累。他以东华测试为例,该公司始终专注于结构力学性能测试这一细分市场。刘士钢坦言,这一市场的技术“天花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需求。
“公司产品可以应用在航空航天、土木工程、轨道交通等领域,各个领域对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节能环保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从而不断衍生出应用端新需求,也会激励公司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他坦言。
创新为企业带来什么?叶子祯用了三个词概括:进步、机会和压力。他坦言,科技创新驱动产品进步,带来市场机会,同时也带来压力。鼎捷40多年来不断创新,同时也处于技术不断更新的焦虑中;“每当取得大的突破,觉得可以喘息一下,却发现新的技术又到来了”。
但他同时表示,科技创新带来的更多是进步与机会。他以AI为例,“生成式AI让所有公司到了同一个新起点,令软件企业找到新的突破口。”他表示,AI发展并非源自最近几年,但之前仅仅局限在算力、算法领域,但ChatGPT面世之后,智能被定义成两方面,其一是数据驱动,其二则是生成驱动,合在一起形成数智驱动。“AI时代,传统的软件发展思维将被完全抛弃,产品设计思维要换代而不仅是升级,鼎捷软件在多年前已开始投入新一代数智驱动的鼎捷雅典娜平台的研发,并以全新的AI应用场景赋能客户,等于自己革自己的命”。
而刘宗长则提出另一种思路。他认为科技创新未必意味着高投入。“我们内部对技术创新有着很朴素的定义,即用明天的方法解决今天的问题”。
他举例表示,早在2016年,工业富联便开始探索机器视觉用于质量检测。由于当时工艺并不复杂,质量检测普遍依赖于人工。“但到了当下,一个手机外壳便超过了1000多个不同工艺,光检测就有200多个,人工检测显然已经无力承担”。    
他强调了技术创新朝着规模化演进的重要性,“如何探索快速规模化的路径,创新才能给企业带来实际经济效益”。
作为金融机构的代表,谢亚轩阐释了证券公司如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技创新。他指出,资本市场确实是一个最好的鼓励创新的金融方式,比如对于还在初创阶段的企业。金融机构一般都有PE、VC的投资部门或专门的公司,我们有一系列的投融资安排、技术专家,甚至是帮助企业做管理的团队,争取能够实现一站式的服务。当企业壮大到一定阶段,投行能够帮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寻找上市和继续发展壮大的机会。当然,后续企业再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还会有市场机会的变化,包括产业形势变化、并购融资机会等。
资本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发挥价值发现和资源要素配置作用。李立根认为,资本市场在引导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体现在以下四点:
一是体现在政策和规则层面,通过鼓励和引导科技创新型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受到资本的更多关注,能够从早、从小就获得融资,引导更多资源(人才、市场、渠道)向其汇集,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是发挥引领未来的作用。新的技术、新的产品、新的模式,通过天使投资、VC、PE水务投资和赋能,吸引全球最顶尖的人才、资源投入其中,从而推动时代发展,比如ChatGPT、Sora、AIGC的爆发,再次得到了印证。    
三是能够促进人才培养和产学研转化。登陆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是每个细分领域基本最优秀的公司,能够为市场带来很多优质的就业机会,促进产学研转化,在科创板推出后,效果明显。
四是对社会层面的影响。中国2亿多股民,现在茶余饭后,从之前聊的吃穿住行、传统制造业,转而开始聊硬科技、新科技,潜移默化青少年未来的价值观、择业观。
新一轮“出海”浪潮与以往相比有何变化?
除了科技创新,高楠还分享另外一个关键词“出海”。他坦言,自己调研了各种类别“出海”公司,感受到其实最近两三年讨论的“出海”,跟十几年前讨论的“出海”,内涵不太一致。“现在都谈新‘出海’,我不知道各位嘉宾对新‘出海’,比如说当下这个阶段再去‘出海’有哪些新特征,有哪些机会可能是我们更要把握的。”高楠提问。
潘延庆表示,“新出海”背景与以往有着巨大不同。他认为“新出海”是以创新为基础,“基于产品的创新、管理的创新以及供应链的创新。”
叶子祯则提到,以前企业出海仅仅是大型企业个别出海行为,但“新出海”则呈现出另一幅画面,即“结伴出海、大带小、强带弱”。他认为,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运营的思维需要换代而不只是升级,学习如何运用新的创新技术以及另一种思维方式,显得至关重要。
刘宗长作出进一步解释。他认为,新出海和以前的出海覆盖面有很大不同,“以前是把商品出口到海外,但现在企业出海不仅仅是要把产品卖出去,还要把自己的经营团队和工厂搬到海外去。”
在他看来,企业在这一背景下会更为关注贸易法规、税务法规等因素。“很多企业不得不投入精力理解海外合规问题,同时还要理解当地文化问题,因为涉及大量海外雇员以及消费市场的客户。”
刘士钢也提出类似观点。他表示,出海方面,企业要做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需要全面了解海外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法律法规、人力资源、税务筹划、物流供应链等方面,最大程度避免经营风险,不能盲目行动。
券商行业也在探索“出海”的新途径。李立根指出,随着国内企业的“走出去”,券商也在探索如何通过自己的产品、服务、特色、海外资源,陪伴和服务企业一同“走出去”。虽然国内内循环需求空间很大,但是海外也充满挑战和机遇。
“大家可能觉得券商的国际化,就应该做港股、纳斯达克等境外资本市场,这是传统路径。我们最近也在做些和探索研究,比如和越南的同业券商做交流。最近几年,大量中国制造型企业开始前往越南投资,我们在考虑能不能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做一些事。同时越南的同业也对境内的资本市场很有兴趣,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资本市场的情况,也想知道他们能为中国到那边的企业做一些什么事情。有些越南企业也希望能到香港,甚至到境内上市。”他说。    
而谢亚轩则提及贸易壁垒问题,这也是当前中国企业“新出海”所面临的棘手问题。他表示,“新出海”需要绕开贸易壁垒。“例如就近出海到墨西哥以及中东地区,这本质上也进一步靠近两大主流市场,绕开了壁垒问题。”
同时,谢亚轩也强调了内循环的重要性。他认为国内市场的重要性也正在提升。“当前还有一个新变化是聚焦国内需求,出海来获取资源。过往我们‘出海’到南美,现在新增有中东和非洲。这种‘出海’的含义更广,跟我们双循环的主题和经济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密切配合。传统上的‘出海’是我们生产产品并供应给外国,现在变成不仅是供应优质产品,同时也从全球获取优质的资源,以提供给国内消费和国内发展。”他说。 
编辑:小茉
审核:木鱼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