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郭玟君
当前,资产管理行业正迎来“出海”新机遇。一直以来被众多中资资管机构作为“出海”第一站的香港,随着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其“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作用日益突出。
资管“出海”迎来新机遇
3月20日,在香港举办的2024年度离岸中资基金大奖颁奖典礼上,香港中资基金业协会会长、博时基金(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时国际)董事长连少冬表示,17年来中资机构披荆斩棘。如今,香港中资基金业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市场平均水平。当前,全球对中国资产进行重估,境内居民财富及中国企业、人民币“出海”需求持续增长,资管行业“出海”迎来了新的机遇。
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东英)副行政总裁和弦认为,中资资管机构可充分利用贴近与熟悉国际市场这一优势,帮助国内居民和企业寻找和配置优质海外资产。
和弦指出,在“一带一路”与金融国际化战略背景下,中资资管机构可从三方面把握发展机遇:一是聚焦“一带一路”新兴市场,深化区域布局。例如加大布局中东、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探索当地政策红利与市场潜力。南方东英在香港发行了沙特ETF并引入中国内地市场,并在中东市场首发中国资产ETF,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搭建资本桥梁。二是创新产品体系,适配本地需求。市场风云变幻,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根据海外市场实际需求,加大产品线布局与创新,才能在不同的市况和周期下为投资者提供合适的工具产品。三是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发展道路。尽可能打造有独特竞争力的旗舰产品,加强在海外市场的不可替代性。
香港资管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直以来,香港在助力中国资管行业“出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和弦告诉中国基金报记者,中资资管公司“出海”的第一站往往选择香港市场。香港是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已成为融通内地与国际市场金融服务及资金交汇的首选平台,对于中资资管公司“出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连少冬指出,香港拥有建设国际资产管理及财富管理中心的基础优势。而且,香港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在积极推动相关政策改革,以吸引更多的资管机构和资金入驻。
据署理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浩濂介绍,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交易所)开发的综合基金平台已在2024年12月推出,便利投资者获取基金投资所需数据。平台的其他服务也将在今年陆续推出。
陈浩濂表示:“今年我们会就有关基金、单一家族办公室和附带权益的税务优惠制订方案,包括拓宽免税制度下基金的定义,增加基金及单一家族办公室享有税务宽减的合资格交易种类、优化私募基金分发附带权益的税务宽减安排等,并争取让相关措施于2025至2026财政年度生效。”
此外,陈浩濂介绍,“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以下简称“新计划”)推行一年,已接到超过910宗申请,预计可为香港带来超270亿元资金。“新计划”的一系列优化措施已于3月起生效,当中包括放宽符合净资产规定的要求,允许透过申请人全资拥有的合资格私人公司的投资可计入“新计划”的合资格投资金额。他相信,相关措施将吸引更多家族办公室及全球资产持有人落户香港。
推动境内外资金“双向奔赴”
伴随互联互通的不断推进,海外中国资产管理机构持续推动境内外投资者的“双向奔赴”。
据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以下简称香港证监会)投资产品部执行董事蔡凤仪介绍,“ETF通2.0”去年7月实施以来,合资格的香港ETF产品增加了14只,其中8只由中资资管公司管理和发行,扩容后ETF的规模持续增长。
蔡凤仪还透露,“跨境理财通2.0”于2024年2月落地后,资金跨境流动增加了4倍,达到1056亿元人民币,南向通投资者数量增加了3倍。14家中资合资券商自去年开展业务以来,强化了香港基金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销售网络。数据显示,到今年1月,南向通投资于香港基金的投资规模在不到两个月时间里增长了近1倍,达到42.8亿元。
陈浩濂透露,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安排自今年1月起进行了优化,产品多样性明显提升,基金销售规模大幅增长,对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的销售带来积极作用。
积极拥抱创新
不过,中资资管机构“出海”之路并非坦途。
据和弦介绍,海外市场资管行业无牌照限制,竞争非常激烈,传统非上市公募基金需要大力发展本地的银行销售渠道网络,而本地渠道格局早已成型,银行渠道和头部外资资管公司已达成战略合作。而且,海外市场的资管产品多数都有3~5年的中长期业绩沉淀,中资机构寻求突破的成本和难度都比较高。
当前,大力发展对销售渠道依赖较小的交易所交易产品(ETP)成为中资机构开拓市场的突破口。例如,南方东英利用香港资本市场的制度灵活性与国际化基因,布局杠杆及反向ETF等工具产品。3月24日,南方东英将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亚洲首批9只个股杠杆反向产品,为投资者在亚洲交易时段提供便捷的美国热门股票交易或对冲工具。
据和弦介绍,截至2024年底,南方东英在香港和新加坡市场已发行45只ETP和3只互惠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98亿美元。
连少冬介绍,2024年,中资基金积极创新,发行亚洲首批虚拟资产现货ETF,进一步丰富了香港ETP市场的多样性;两只港股ETF在沙特上市,深化了香港与中东地区市场的合作;发行亚太首只零售代币化基金,积极推动香港Web3.0进程。
蔡凤仪介绍,2024年香港市场36只创新ETF中,一半是中资机构发行的;2024年香港ETF资金净流入规模为228亿港元,大部分资金流向了中资机构的ETF。
积极布局“一带一路”
监管机构一直致力于加强与海外市场尤其是与中东及东盟地区的合作,为香港的资产管理行业创造更多机遇。
蔡凤仪表示:“我们多次出访中东,促成了亚洲首只、全球最大的沙特股票ETF在香港交易所上市,并于2024年7月通过ETF互换安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些安排凸显了香港作为促进国家与中东双向资金流动桥梁的独特作用。”
蔡凤仪进一步介绍,在与东盟合作方面,香港证监会分别与泰国和马来西亚达成了基金互认安排,基金公司可以发行在泰国和马来西亚证交所上市的追踪香港ETF的预托凭证。
和弦表示,全球宏观环境不断变化,“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南方东英将紧跟时代步伐,加快相关主题和市场的多元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