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月,瑞典的斯德哥尔摩都会因诺贝尔奖的揭晓而成为全球的焦点。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时,单项奖金为15.08万瑞典克朗,2023年达到创纪录的1100万瑞典克朗。在诺贝尔奖金再创百年来新高之际,其中蕴含的投资智慧也值得我们学习。
诺贝尔基金会的投资历程大致可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符合当时环境的投资策略。
初期:在诺贝尔奖成立之初,基金会投资于“安全证券”,主要是高信用低风险债券或由这类证券支持的贷款,以及由房地产抵押支持的贷款。随着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向政府缴纳税负过高,诺贝尔基金会陷入困境。
中期:二十世纪中叶,诺贝尔基金会先后于1946年和1953年获得瑞典和美国授予的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不仅投资于债券、有担保贷款和房地产,还投资股票。从此,基金会的财务情况开始好转。
后期:由于受到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以及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为了降低市场风险,基金会至此开始加大对冲基金、房地产的投资。截至2022年底,诺贝尔基金会总投资市值已高达57.99亿瑞典克朗(合6103万美元),2022年的投资资本金为55.15亿瑞典克朗,其中,55%投入股票、8%投入房地产与基建基金、16%投入固定收益资产和现金、22%投入另类资产。
诺贝尔基金会把自己比作“一群瑞典的长期投资者”,其投资目标是在风险足够分散的基础上,实现年回报率3%(经通货膨胀调整)。基金会还设置了一个类似比较基准来评判其投资结果,该基准包括55%的股票(44%是MSCI世界指数,11%是SIX Return Index,二者均包括股息)、10%的债券(Handelsbanken德国商业银行全债券指数)、10%的房地产(诺贝尔基金会自有房地产投资组合的回报)和25%的另类资产(HFRI基金中的基金综合指数)。
基金会不断完善投资布局并形成了一个基础投资计划:将55%左右的资产投入进攻性较强且有概率获得较高收益的股市,将25%投向相对进退自如、攻守兼备的另类投资,10%投向风险相对较低的固定收益资产,10%投入具有增值空间的房地产和基建基金,同时实现了全球分散化投资。
诺贝尔基金会屹立百年并实现奖金持续增长,得益于成功的投资策略:
践行长期投资,注重资产的长期保值。基金会设置了目标,即在守住本金的前提下实现3%年化回报,同时将投资收益的一部分投入本金进行再投资,通过这样一种永续性基金模式能够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动态调整资产配置比例。基金会能够根据市场行情和政策风险有针对性地调整投资策略,从保守被动到积极主动,结合内外部管理更好地控制风险并实现本金增值。
多元化、分散化、全球化的配置策略。从最初仅投资安全证券到投资股票和房地产,再到提高另类投资配置并拓展全球化的资产配置,通过分散投资降低资产波动,实现收益来源多元化。
诺贝尔基金会验证了长期投资的有效性,其百年长青的投资智慧值得我们普通投资者学习。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