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曹雯璟
A股市场近期迎来久违的暴涨行情,但国庆节后市场又出现调整,沪指失守3300点。大起大落之下,投资者情绪震荡起伏,多空分歧也在加大。未来“长牛”行情是否可期?后续哪些板块能成为本轮行情的投资主线?当下是否仍是“上车”的好时机?
对此,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七位基金经理,他们是嘉实大科技研究总监兼基金经理王贵重,永赢基金首席权益投资官高楠,招商基金投资管理一部专业总监李崟,鹏华基金权益投资一部副总经理兼基金经理袁航,摩根士丹利基金权益投资部副总监、大摩数字经济基金经理雷志勇,中欧时代共赢基金经理刘伟伟和南方发展机遇一年持有基金经理范佳瓅。
受访基金经理认为,在密集政策的提振之下,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市场大涨后的大跌属于正常回落。结合当前估值和未来的增长预期,在全球主要证券市场中,A股具备非常高的投资价值,看好AI、顺周期、生物医药等板块。他们还提醒投资者要理性看待市场变化与波动,坚持理性投资。
政策转向
A股估值超跌后快速修复
中国基金报:经过一段时间的放量大涨之后,上周A股市场出现调整,跌破3300点。如何看待近期A股市场的大涨大跌?
李崟:近期市场大涨大跌,反映了交易双方对未来的整体预期分歧较大。我们认为,经过短期的大幅涨跌之后,市场会逐渐回到相对均衡的状态并逐步企稳,进入相对震荡阶段。未来需要观察一些新的变量,包括经济基本面以及未来一揽子政策继续推出和落地情况等。
雷志勇:国庆节前后A股市场一扫颓势,实现大幅逆转,直接原因是重磅政策的密集催化,本质原因是资产的低估、低配。在密集政策的提振之下,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五连阳”之后的大跌属于急速上涨后的正常回落,并无特别重大利空,后续或仍有阶段性的系统性估值修复机会。
高楠:本轮上涨行情主要源于政策转向背景下A股估值超跌后的快速修复。近两年,市场持续低迷,国内经济总需求偏弱,市场信心不足。本轮政策既有央行降准降息对流动性的支持,也有9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逆周期调节的表态,还有直接支持股市的创新工具出台,有力地提振了市场信心。在此背景下,增量资金入场推动行情快速走高。但连日上涨后,一方面,部分盈利资金获利了结,海外资金的撤离也有影响;另一方面,部分投资者对后续财政发力的力度有所担忧,导致行情冲高回落。
王贵重:近期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于提振市场信心、改善和修复市场估值具有持续作用。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具有坚实的基本面,很多产业的发展具有明确的发展逻辑。从估值看,尽管近期大涨之下A股整体估值有所修复,当前主要指数的估值距离历史中枢水平仍有一定的修复空间。建议投资者理性看待市场变化与波动,淡化短期投机与择时,坚持理性投资、长期投资。
袁航:此轮急速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显性因素包括进一步降准降息、多措并举提振资本市场、促进地产止跌回稳、美联储降息等;基础性因素就像是氧气,易被忽视但极其重要,包括A股估值在经历长期调整后处于极低水平,中国经济具备广大的市场、完备的工业体系、充沛的人力资源、扎实的发展基础,中国市场拥有积极进取、勇于革新的优质企业等。
资产在短期快速上涨之后,波动往往会加剧,股票市场也不例外。判断一两周的涨跌意义不大,更重要的还是把握中长期的方向和趋势。
刘伟伟:9月26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扭转了市场对于国内宏观经济的预期,也激活了外资、国内机构以及居民等增量资金。过去两三年,这些资金对中国的权益类资产持续处于低配状态。政策的刺激、市场本身的低估、信息的快速传播等多重因素叠加,使得各路资金出现恐慌性加仓的局面,上证指数6个交易日上涨近27%,成交量也创出历史新高。在快速放量上涨之后,A股出现回调。我们认为这种回调是相对健康的,并不一定代表趋势的终结,近期的调整有望使得市场走势更加持续。
范佳瓅:A股市场短期大幅波动,体现了资本市场在持续走弱的大背景下,信心开始逐步恢复的不稳定状态。信心和预期具有自我强化的特征。最近,央行、发改委等相关部门连续出台多项政策,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最大的作用在于打破悲观预期的自我强化循环,并以更积极的态度看待国内经济的中长期前景。在信心恢复的初期,大涨大跌很正常。我们对资本市场中长期的前景可以更乐观一些。
看好A股中长期走势
中国基金报:目前市场多空分歧比较大,你对后市怎么看?这轮大涨是否是牛市行情的起点?“长牛”行情是否可期?
李崟:从经济基本面来看,我们认为已进入这一轮下行周期的末端,宏观经济存在逐渐企稳向上的内生动力。此外,随着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各方面的产业政策逐步推出并落地见效,结合宏观经济自身内在周期性向上的动力,宏观经济有可能迎来一轮复苏周期,市场可能进入新的上升阶段。
雷志勇:前期快速大幅上涨的行情或难以持续,但由于市场预期发生变化,市场指数重回前三季度趋势性下跌状态的可能性也较低,总体判断,后续或有阶段性的系统性估值修复机会。短期看,分化开始,可能逐步过渡到基本面驱动行情。中长期看,需观察在货币、财政政策支持下,上市公司业绩是否改善;若国内经济以及上市公司业绩持续改善,则“长牛”可期。
高楠:中长期维度,继续看好后市。市场短期波动主要源于对后续经济修复的分歧。随着后续财政政策逐步推出和落地,国内宏观经济预期将持续改善,从而带动上市公司基本面提升。流动性方面,海外美联储已经进入降息周期,国内货币政策空间已然打开,货币政策或将继续配合财政政策发力,进而推动经济向上。从估值层面看,在经历近期大涨大跌后,A股市场整体估值仍处于历史中等水平,万得全A市盈率接近2010年以来的60%,市净率则仍处于10%左右底部,且市盈率预计将随着全A盈利的修复而回落,估值仍有抬升空间。
袁航:A股市场中长期仍具备进一步上行的空间。经济层面,大力度的扩张型政策已经拉开帷幕,未来将陆续落地;市场整体估值短期出现快速提升,但也只是对前期“白菜价”的修复,目前估值依然处于合理偏低水平,远远谈不上泡沫化。与海外股票市场相比,A股的估值具备吸引力。在美联储降息以及国内政策变化之后,外资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关注度也快速提升。
王贵重:从当前A股的特点来看,下有逐步复苏的企业盈利、相对有优势的估值、历史性高位的股息率等基本面因素托底,上有强监管、防风险、向着高质量发展方向推进的资本市场蓝图引领。随着存量政策效应继续释放、增量政策不断出台实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仍将不断推进,这是长钱长投布局未来、坚定做耐心资本的基本盘。
此外,中长期行情的逆转除了依靠政策的提振,还有赖于基本面的改善。经历了前期的爆发式大涨,后续股市可能在等待政策发力生效、企业盈利逐渐改善的过程中曲折渐进式前进,整体形态或许以结构性行情主导。
刘伟伟:结合估值和未来的增长预期,A股在全球主要证券市场中具备非常高的投资价值。市场中长期拐点或已出现。随着经济刺激政策逐步落地,国内宏观经济将会继续稳步复苏,在经济基本面的支撑下,本轮行情有望行稳致远。
范佳瓅:资本市场的初心始终是服务于实体经济,也只有实体经济的繁荣可以反过来哺育资本市场的“长牛”。
对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房地产周期的下行对整体经济都将造成相当程度的拖累,但国内经济在2024年仍然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增长韧性(8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同比增长7.9%,公路货物周转量累计同比增长3.4%,规模以上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同比增长8.3%),背后原因就是制造业的增长抵消了地产产业链的下滑,制造业(特别是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高端制造)正逐渐替代地产链,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观察2023年至2024年的经济转型,实质上是在高速公路上换引擎时经历的一段颠簸。如果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型,那么,短期的阵痛是值得的,资本市场的“长牛”也将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回暖向好得以实现。
关注顺周期、AI、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中国基金报:近期市场呈现出板块热点轮番普涨行情,后续哪些板块值得关注?投资主线在何方?
李崟:一方面,在国家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的新的增长点,包括新科技、新消费等,或蕴含新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随着一系列地产政策放松优化,相关房地产产业链上一些质地较好的公司可能有一定机会。此外,央行新创设的货币政策工具也将利好优质的高股息类公司。
雷志勇:展望后市,行业景气度和基本面数据更为关键。细分来看,人工智能(AI)需求强劲,对产业链公司的订单需求拉动较好,相关公司景气度维持向好,估值相对于其他行业依然具备吸引力。综合来看,AI产业链可能需要重点关注。
高楠:一是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发展新引擎,有两个细分子领域:“从0到1”的新科技、新技术、新材料推动的产业革命,如AI、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发展“从1到10”的中国优势制造业,如智能驾驶、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等。
二是经营稳健的企业,如水电、核电、公用事业等行业。一方面,高股息品种依然具备长期投资价值;另一方面,这些板块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能够起到“安全垫”的作用。
三是周期类资产。政策发力将有效防范通缩风险,周期类资产有望显著受益。
王贵重:普涨之后,市场有望步入震荡分化的结构性行情,科技成长方向或成为投资主线。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为市场带来新的增长点和投资机会。特别是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科技、医药等行业将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和增长潜力。在市场预期普遍上修之后,更要关注盈利的兑现可能。AI对信息生产效率的提升逻辑非常清晰,相关软硬件依然是未来核心主线。
刘伟伟:历史上每一轮较为持续的市场上涨,都会伴随着明晰的主线。这一轮行情的主线为两类:一是受益于国内经济复苏的顺周期方向,随着经济企稳复苏,行业和公司经营数据也将持续好转,从而推动这类资产稳步向上;二是成长,现在比较清晰的产业趋势是AI、储能和创新药,这三个方向都处于产业创新周期的起点,其中,AI具备较大的概率成为本轮行情的投资主线。
港股市场性价比有望进一步凸显
中国基金报:经历这一轮快速上涨,港股当前估值水平是否仍处于较高性价比位置?对港股后市怎么看?
李崟:虽然经历近期明显的上涨,但港股整体估值水平依然相对较低。如果未来确认全球进入降息周期,同时,随着国内宏观经济企稳向上,港股在分子、分母两端都会迎来明显改善。
高楠:截至10月9日,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十年PE分位数分别处在48.8%和29.3%的偏低位水平。从全球来看,港股宽基估值水平和主流发达市场相比也有较大差距。展望后市,伴随美联储降息周期推进,内部政策空间打开,估值较低的港股市场性价比有望进一步凸显。
王贵重:国庆节期间,大量资金加仓港股,推动港股走强。经历近期快速拉升后,港股此前显著的低估值特征已有所减弱,但仍具备投资性价比。截至10月10日,恒生科技指数市盈率为25.97倍,位于近十年以来的29.22%分位,向上修复空间或仍可期。
从历史经验看,港股在短期迅速上行后往往转向震荡,从普涨走向分化。未来港股或呈现震荡分化态势,外资可能更偏好有核心竞争力的资产,如互联网企业,在经济中既有韧性也有竞争力,回报股东意愿也较强;其次是拥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龙头公司。
刘伟伟:港股一方面受益于国内宏观经济预期进一步好转,另一方面也受益于美联储降息带来的资金回流,是外资加仓中国最直接的通道。港股市场从2021年初见顶以来,调整非常充分,目前估值也是历史低位,性价比较高,而且,我们观察到互联网等港股市场的权重公司已经显示出经营趋势的拐点,基本面也能够支撑港股未来的表现。
袁航:估值层面,港股的情况和A股相似,虽然完成了对前期“白菜价”的急速修复,但市场整体还远未到泡沫化的程度;往后看,港股市场中仍能找到估值、业绩双提升的公司,依然能寻觅到好的投资机会。
关注经济基本面、地缘政治冲突、
全球流动性等不确定因素
中国基金报:后续需要关注哪些不确定因素?
李崟:一方面,一系列宏观托底政策已陆续推出,各项政策的落地见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若宏观经济后续还有波动,是否有增量政策推出,这些都是需要持续重点关注的。
雷志勇:从宏观基本面看,当前市场对财政政策呼声很高,财政政策或将更为侧重长期维度而非短期催化,需要特别关注财政政策在支出端的总量管理和结构调整情况,观察其与市场预期的匹配度。
长期需要观察系列政策落地后基本面的改善情况,如果财政政策以托底为主,那么,基于市场流动性改善和风险偏好提升的背景,存在催化的科技板块和政策主题类板块可能更值得期待。
高楠:后续不确定因素可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美国大选,7月哈里斯接棒拜登后,其民调支持率持续上升,一度反超特朗普,但近期特朗普胜选概率再度领先,大选结果依然具备较大不确定性。
二是地缘冲突,近期中东以色列伊朗、欧洲俄乌等地缘冲突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三是国内财政政策力度。财政政策有望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后续政策需重点关注。
王贵重:后续需要更多关注经济基本面的改善情况、政策力度及落地效果是否达到预期,投资情绪变化、地缘政治冲突、全球流动性收紧的斜率超预期等不确定因素也会对市场走向产生影响。
刘伟伟:后续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经济刺激政策从发布到实施,再到起效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间存在时滞,因此,虽然我们对经济企稳复苏充满信心,但市场在提前上涨之后有可能出现调整;另一方面,随着美国大选临近,地缘政治风险将再度被市场关注,如果美国大选结果出炉之后贸易争端再起,市场也有可能受到影响。
范佳瓅:一方面,美国大选、中东局势、俄乌冲突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外部环境仍然存在大量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在持续强化;房地产行业止跌企稳之后,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表也将得到有效修复;随着刺激政策对基础民生的倾斜,大众消费需求也将积极增长,各类积极因素将在后续成为市场的主导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