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莫琳
在极端行情中,中性策略遭遇挑战。
第三方渠道数据显示,9月23日至27日当周,私募中性策略明显跑输主观多头、指数增强、宏观对冲等其他策略,部分产品跌幅明显,有的产品跌幅超过5%。同期,沪深300指数单周大涨15.7%,中证500指数和中证1000指数分别大涨15.63%、15.08%。
不过,随着节后A股进入震荡市,中性策略产品逐步“回血”。业内人士表示,结合历史表现,中性策略通过一段时间的基差收敛、超额修复,或基本能够修复回撤。
中性策略配置价值不可替代
10月18日晚间,量化巨头幻方宣布“放弃”中性策略,让不少量化机构愕然。不少机构表示,在震荡市中,中性策略仍具配置价值。
“即便中性产品出现波动,但其配置价值仍不可替代。”量派投资创始人、CEO孙林表示,中性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投资人提供稳健的预期收益。同时,由于没有贝塔暴露,所以中性产品也具有独特的配置价值。
在A股市场整体震荡下跌、宽基指数表现整体下行、主题板块轮动机会较多的行情下,中性策略备受关注。今年年初,国泰君安资产托管部发布的《2023年年度证券类私募基金深度解析报告》指出,2023年各策略业绩分化较大。其中,宏观策略产品业绩最差,整体平均下跌8.42%;市场中性策略表现最好,2023年平均上涨8.88%。另外,私募债基整体平均上涨5.67%,仅次于市场中性策略,同期,沪深300指数、中证500指数分别下跌11.38%、7.42%。
据招商证券金融产品研究首席、金融产品部执行董事贾戎莉介绍,短期来看,超额收益的波动和基差的扰动都会对中性策略产生冲击。如果出现大盘股强、小盘股弱的“二八行情”,或者成份股强、非成份股弱的“纺锤形行情”,以及市场风格因子的剧烈逆转,都会形成量化策略的“不适区”,此时超额收益获取难度较高,通常会遭遇明显的波动和回撤。而在空头端,当股指期货基差快速收敛时,也会侵蚀组合收益,造成净值回撤。今年年初和9月底的市场环境就非常典型地复现了以上情形,不少量化对冲产品突破了过去几年的最大回撤。
“值得强调的是,在流动性危机缓解、交易结构趋于正常后,绝大多数产品净值都迎来快速修复。目前来看,期指基差已经恢复至合理水平,对冲成本较前几个月大幅降低;市场进入宽幅震荡阶段,交易活跃度提高,超额收益有望逐步回升,预期未来中性策略表现将有所好转。”贾戎莉说。
朝阳永续基金研究院、向日葵投资研究总监尹田园也表示,本次中性策略的回撤非常少见。对于基差对产品净值产生的浮亏,后续随着交割日到来及市场回归正常,基差必然会回归。在策略跟市场比较契合的情况下,叠加当前对冲成本低,后续中性策略的收益还是相对可观的。
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夏盛尹预计,当市场定价机制逐渐修复,基差大概率收敛,股指期货端基差预计将回到长期价值中枢附近,中性策略或迎来较好配置时机。
控制回撤至关重要
吾执投资创始人、投资总监孙敏表示,对于产品收益预期中的波动,团队会尽量做好对冲交易,同时,继续加强对市场长期、中期、短期平稳性的监测与分析。不过,面对市场价格时序结构的突发变化,即便尽量按交易风控规则去操作,也无法完全规避损失。
“根据量派投资的经验,在遭遇极端情况时,最主要的办法是做好仓位管理,积极与期货公司沟通,避免出现强平的情况。”孙林说,“在日常管理中,我们会严格做好风控,追求纯阿尔法,避免在超额端有较大回撤。”
贾戎莉指出,市场中性策略对超额收益的质量、稳定性、基差管理以及管理人的风控应对能力要求较高。中性策略的业绩表现取决于管理人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及应对风控的能力。
据磐松资产介绍,在不同的风控约束下,公司发行了不同系列的市场中性产品,在普通市场中性系列产品之外还有中性稳健和中行进取系列,为不同风险偏好的客户提供更适配的产品。
尹田园认为,今年的两次极端市况有助于投资人了解管理人的一些操作细节,进而辨识其风控理念和行事风格。之前不少投资人将中性策略视为固收类产品,今年见识到了该策略表现的波动性,总的来说投资人对中性策略的认知更理性了。“两次极端市况也使得策略拥挤度有所下降,我们对该策略的未来表现持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