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陆慧婧
自4月27日A股反弹以来,科创板表现领跑市场,引发广泛关注。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科创50指数涨幅达到27.05%。然而,这一波力度不小的反弹之下涌动着科创板满三年迎来的解禁潮、流动性分化大等“暗潮”,究竟这一波反弹能否持续?解禁潮影响多大?科创板未来机遇在何方?
中国基金报记者专访了九家头部基金公司深耕科创板领域的基金经理,他们是华夏科技创新混合基金经理周克平、南方科技创新混合基金经理王博、嘉实基金大科技研究总监王贵重、博时基金董事总经理兼权益投研一体化总监曾鹏、中欧基金经理刘伟伟、汇添富基金经理马翔、招商中证科创创业50ETF基金经理苏燕青、鹏华基金权益投资三部总经理闫思倩和万家科创主题3年封闭基金基金经理李文宾。
他们普遍认为,近期科创板领跑反弹主要源自科创板业绩增速高于其他板块、科创板估值性价比凸显、政策面科创板做市制度陆续落地等。目前科创板估值水平较为合理,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历史性投资机会,相对看好新能源、光伏、生物医药等领域。
业绩边际好转成反弹动力
中国基金报:自4月27日A股反弹以来,科创板大幅跑赢市场,引起市场广泛关注,你认为本轮科创板领跑反弹的逻辑是什么?
周克平:科创板领跑反弹逻辑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科创板公司本身的产业方向集中在新兴产业,代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方向;二是这轮科创板公司跌幅较大,估值到了历史低位,本身积累了巨大的反弹动力。
王贵重:科创板率先反弹,主要原因还是业绩边际好转。以半导体为例,近期因半导体相关企业持续扩产利好催化以及预计全年结构性缺货的细分板块公司依然会有高增速的业绩表现。此外,科创板估值相对达到了历史低值。尤其2022年开年以来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估值大幅回调,这些板块具有估值修复的反弹基础。
苏燕青:从宏观环境看,5月以来,疫情逐步受到控制,各类稳增长政策密集出台,市场系统性风险有所下降,二级市场成长股表现占优。从制度方面看,近期科创板存在投资者门槛下降、做市商制度加快推进的预期,科创板流动性有望提升。从盈利与估值来看,科创50指数的预期盈利增速较高且当前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分位水平,具有相应的性价比。
马翔:首先是由于前期科创板回调幅度较大,而从目前披露的业绩来看,科创板大部分上市企业维持较快的业绩增速,投资科创板的吸引力显著加大。其次,作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科创企业的长期发展前景被投资者看好。同时,当前国内资金面较为宽松,对成长股较为有利。
曾鹏:首先是宏观逻辑,宏观层面有利于A股进入估值修复主导的反弹行情,科创板作为前期跌幅较大、贝塔弹性较大的市场类别,反弹弹性也比较大。其次是基本面逻辑,从一季报看整体利润增速较为稳定,前期下跌后科创50指数估值较为合理,且科创50指数最低也跌至853点,有自身估值修复的动力。最后是市场交易逻辑,随着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试点规定》,科创板整体交投和流动性预计将获得显著改善,这增强了投资者配置科创板的动力。
王博:基本面层面,科创板业绩增速高于其他板块。去年一季度以后,科创板的收入、净利润增长均高于市场其他板块。今年一季度科创板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其中新能源增速131%,信息技术增速46%,新材料增速42%。
估值层面,2020年7月以来,科创板市盈率估值与创业板的整体估值水平逐步趋同收敛,今年以来基本接近一致。这轮反弹启动之时,科创板已经具有明显的估值性价比。
政策催化层面,科创板做市制度陆续落地,有望提升科创板流动性,有利于增强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相对平抑价格波动。
闫思倩:本轮科创板反弹的逻辑,一是去年11月以来科创板跌幅较大,科创50从1489点跌到4月27日的853点,跌破了3年前科创板的发行点位;二是科创板很多股票都是科技创新领域的企业,未来成长潜力仍在;三是过去3年企业基本面触底,整体盈利能力和规模都在低位,接下来成长能力更加突出。
刘伟伟:首先,在A股主要指数中,科创板调整时间最长、幅度最大,科创板公司估值得到消化。其次,4月底之后疫情缓解,政府加大了经济刺激力度,流动性趋于宽松,市场风格重新转向成长股,科创板集中了新兴成长行业的优质公司,这类公司也成为市场反弹的主线。
李文宾:本轮反弹的底层逻辑在于,首先,科创板具有高盈利、低估值的特征,科创板2021年静态估值和2022年动态盈利估值都已回落至历史底部位置。同时,科创板开板以来整体收入和利润的增速都持续显著领先其他板块。其次,科创板成立以来鼓励的行业和企业与中国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高度契合,享有时代的增长红利。最后,经历了长期调整后,市场对科创板持仓并不拥挤,2022年一季度末科创板占基金整体的配置比例约5.3%,处于低配的位置。
与2013年创业板类似
看好科创板长跑能力
中国基金报:你认为科创板是否会复制创业板2013年行情?如何看这一板块的未来表现?
周克平:科创板可能在中长期底部区域,宏观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已得到较为充分的反映,后续科创板代表的产业趋势本身作为结构性因素会成为主导定价因素,后续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之间的力量对比可能有阶段性的反复,但总体看,产业趋势为代表的结构性因素会在未来1到2年力量越来越强大,这些公司的业绩成长最终会在股票市场上得到反映。
王贵重: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一是产业周期阶段不同,二是股价位置不同,三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不同。两者的相同点是传统行业增长有很大的压力,需要新的增长点带动经济,我们看好以科创板为代表的科技板块长期跑赢大盘的潜力。
苏燕青:当前的科创板与2013年的创业板存在相似之处,但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一方面,创业板当时通过并购驱动业绩高增长,并且逻辑在短期内较难被证伪,而科创板的核心驱动因素仍是自身业绩,如果股价在短期较快上行难免需估值修正;另一方面,当时创业板的成分股与机构重仓赛道区分度较大,目前科创板的主要成分股仍是近两年的主流赛道。科创板在当前时点存在上涨动力,但不会完全复制创业板2013年行情,未来仍是有业绩支撑的真“硬科技”占优。
曾鹏:将当下科创板与2013年的创业板进行类比,有合理的地方,也要认识到科创板本身的特殊定位,我们要看到市场行情背后的逻辑。2013年创业板进入牛市,背后的产业逻辑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升了一轮移动互联网热潮,并在2015年中达到高潮;这轮创新红利一直延续到2020年,之后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兴起,进一步推升创业板指数反弹。而科创板主要以半导体、高端制造行业为主,承担着核心技术国产化攻坚的重任,因此,科创板未来市场表现将更多地与核心高新技术国产化进程相关,并将随着中国科创行业崛起进入长期向好的格局。
马翔:两者相似之处在于,2013年启动的创业板牛市,有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产业背景和并购重组的资本运作助力,现在的科创板也有很好的产业发展机遇,即中国的科技创新特别是硬科技行业正在加速发展。但也要看到,科创板企业的成长将更多地依靠内生增长,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的作用可能会削弱。中国现在的经济体量是2013年的一倍,产业门类更完善,科技人才更多,内外需生态更丰富,相信科创板未来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
王博:我们认为目前的科创板与2013年的创业板有一定的类似之处,但业绩成长能力更佳,长期看好科创板的成长机遇。
闫思倩:从估值角度看,当前估值已经回到历史较低位置,科创50估值跌回到了30X以下。科创板未来三年的估值扩张确定性更强,尤其是产业周期向上的高景气赛道,发展前景广阔,估值扩张的空间也大。
李文宾:绝大部分科创板企业过去2年多的收入和利润增速远超主板企业,也展现了许多独特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科创板估值水平较为合理,市场对科创板企业的认识和理解也更为客观和科学。科创板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历史性投资机会。
解禁高峰带来短期压力
最终回归基本面
中国基金报: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日,7月科创板解禁市值为2711.4亿元,是今年解禁市值最高的一个月,较上半年的月度均值增长453.1%。如何看待科创板解禁高峰对市场的影响?
周克平:科创板解禁会让市场短期承压,复盘历史经验,大部分大牛股和板块的起点,都是三年解禁之后。这里面有两个因素,第一是三年的周期,IPO之后的公司募投项目会逐步开始进入收获期,一些行业趋势较好、业绩优秀的公司可能重新进入ROE向上周期和业绩加速期,这是最根本的因素;第二是因为往往市场对解禁的担忧,还有解禁之后的承压,会让股票的估值消化,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承压之后,那些能够业绩兑现、ROE向上的公司,时间价值会愈加明显,因此,估值“弹簧”压缩之后,起跳动能会更大。
王贵重:股市短期是“投票器”,长期是“称重机”。股票短期涨跌由供需决定,解禁压力会带来股价压力,但长期涨跌由基本面决定,最终还是会回归基本面。
苏燕青:随着股票供给增加,基本面较弱的个股在大规模解禁时往往表现不佳。通过比较解禁日前后的市场表现可以发现,2016年以来全A个股在1年期解禁以后的表现好于解禁前。7月将是考验科创板的重要窗口期,后续也需观察是否有新的规则变动帮助科创板提升流动性、消化解禁减持压力。
马翔:企业估值应由中长期现金流折现定价,解禁并不增加股本,解禁后如果股东减持,只要不改变企业治理结构,不影响企业长期发展,大概率不会对股票定价产生较大的影响。近一段时间A股市场整体走势也相对较好,解禁有可能对股价形成冲击,但大概率只是短期影响,会被市场逐步消化,不太可能改变长期股价走势。
曾鹏:首先,解禁将增加短期市场的卖出压力,也是早期投资者退出的重要途径,但是,早期投资者退出后仍有可能将获得的现金投入到一级和二级市场投资中去,这也是一二级资本市场重要的循环途径。其次,解禁后流通市值增加,投资者成交也将更加活跃。最后,不少科创板公司公告了上市公司回购意向,这也将对冲解禁压力。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合理股价取决于长期价值,短期解禁会构成一些扰动,但不影响市场的长期价值发现功能。
王博:2022年科创板限售解禁总规模是10857亿元,其中大股东解禁约为4740亿元,占比43.6%。参考创业板解禁后情况,创业板个股在大股东解禁前股价有小幅回落;在解禁后,30个自然日内个股平均绝对和相对收益不断扩大。复盘市值靠前的前十大创业板和科创板公司,上市公司大股东平均减持股数占总股本的比例在1%到2%,减持公告日距离首次解禁日的平均天数在150至400天,可见实际大股东减持的意愿也没有那么强。近期A股市场每日成交规模在8000亿元至10000亿元水平,科创板解禁规模可以充分消化,解禁前的调整压力也为后续资产配置提供有利窗口期。
闫思倩:科创板解禁高峰可能给市场带来一定的情绪压力,但科创50指数总成交额是主板的5%左右,占整体市场资金量不大,预计对整个市场影响有限。从上市公司角度来说,科创板指数今年跌破了3年前的发行点位,很多科创板标的破发,对于优秀公司来说,如果短期公司基本面和估值都在低位的情况下,本身减持的动力可能不大。
刘伟伟:7月份的科创板解禁市值中很大一部分是“大非”,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等大股东占比较高,因此真正会在市场上形成流通的股份和市值会比我们看到的解禁市值要小很多;即便是投资机构等“小非”,也会有相当一部分看好公司的长期发展选择不减持或只减持一部分,因此,不必高估解禁对于科创板流动性的冲击。
从中长期看,股价走势或上市公司市值变动由公司实际经营或业绩增长等基本面因素决定,解禁、减持等交易层面因素带来的波动只是短期影响,并不会改变科创板整体的趋势。
李文宾:为了解决解禁后集中抛压对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监管层已出台了较为细致的解禁规定。更为重要的是,上市公司股价虽然短期可能受减持、市场波动等影响,但长期来看,是取决于企业经营前景、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现金流的。不妨抓住这一机会买入一些之前我们认为估值较贵或者流动性不好的优质企业,通过市场的短期定价错位谋求中长期投资价值。
科创板整体估值处历史低位
盈利增速连续两季提升
中国基金报:根据最新财报数据,2022年一季度,科创50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8.5%,如何看待目前科创板的盈利估值水平?
周克平:目前科创板处在历史估值水平的中下限,考虑到科创板公司的高成长性,以及一些公司的投入前置、利润后置属性,目前的估值属于中短期合理,长期市值有空间,盈利则可能中短期恢复期,同时可能是长期的成长起点。
王贵重:整体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但不同行业公司盈利能力不太相同,如半导体可能位于阶段性高点。
苏燕青:在一季度主流宽基指数盈利增速均下滑的背景下,科创50的盈利仍保持快速增长,并且盈利增速连续两个季度提升,科创50指数的Wind一致预期2022年、2023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约为40%、25%,从估值来看,当前市盈率(TTM)仅位于2020年以来的10%左右分位水平。整体上,当前科创板的盈利估值水平具有一定性价比。
曾鹏:根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6月9日,科创50指数PE TTM为42.4倍,创业板指数为49.9倍。当下科创50指数成分股综合估值水平并没有显著较创业板更高。结合一季度归母净利的较快增长,表明当前科创板整体估值水平是有吸引力的。我们认为当下科创板估值水平是合理的、有吸引力的。
马翔:科创板的PE和PB估值都比A股主板要高,短期主要由业绩增速驱动,深层次原因是科创企业的成长前景更被看好,投资者愿意给予较高的溢价。当然,科创板上市公司未来发展也会分化。
王博:根据Wind一致盈利预测,科创板2022年和2023年总盈利增速预期分别为64%和34%,科创50为39%和23%,较其他板块盈利增速优势凸显。
分行业看,各行业2022年和2023年盈利增速基本都在30%以上,增速预期较快的五个行业为汽车、医药生物、电力设备、计算机、通讯。
从估值来看,整体法下(剔除负值),科创50约为40倍,而科创50在4月26日的最低点PE-TTM仅为30倍。参考创业板,2012年底和2018年底分别是创业板的两大市场底,对应市盈率(TTM)分别为29倍和28倍。
总体来看,目前科创板的业绩增速,相对于仍处于底部的估值,是有较强的性价比的。
刘伟伟:科创板公司主要集中在高速成长的新兴行业,如光伏、锂电、半导体、生物医药、AI、汽车智能化、工业软件等,一季度归母净利润78.5%的增速远远快于A股整体。按照6月9日收盘价统计,科创50指数的TTM市盈率为42,处于历史10%分位数;整体PEG小于1,处于历史分位数的低位区间。结合科创50指数中的重点公司分析,这些公司当前估值均处于合理偏低估位置。
李文宾:绝大部分科创板企业在过去2年多持续展现出远超主板的收入和利润增速。以2021年静态业绩来看,科创板企业以市盈率或市销率为核心的估值指标普遍处在过去2年多的底部区域,历史分位数低于主板。整体来说,科创板估值横向和纵向比较都极具优势。
看好新能源、半导体、
生物医药等领域
中国基金报:你更看好科创板哪些细分行业的投资机会?
周克平:我们主要看好新能源、半导体和生物医药等三个方向。
王贵重:我们看好三大需求——信息、能量、生命,具体产业包括数字化、新能源车、光伏、半导体和创新药。
曾鹏:从细分行业角度看,我们看好三个方向,首先是半导体芯片行业国产化逻辑,包括半导体设备材料、芯片设计、芯片制造以及相关的辅助设计软件、封测服务等;其次是医药生物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相关产业,包括创新药、新型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方向的龙头;最后是高端制造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设备厂商,以及采购这些设备进行高效工业生产的相关企业。
王博:我们看好的细分方向包括半导体、光伏、新能源汽车和互联网。
马翔:我们看好能源革命、半导体、生物医药、云计算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刘伟伟:新能源行业中的光伏、锂电产业链均处于需求快速爆发的阶段,相关公司业绩有望实现超预期增长。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也处于国产替代的关键阶段,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创新药和汽车智能化也是我们长期看好的方向。
苏燕青:半导体与光伏设备均值得关注。
李文宾:半导体、新能源、国防、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优秀公司将会展现出极好的成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