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郭玟君
7月4日是债券通启动6周年的日子。6年来,债券通快速发展,成交量增长30多倍,成为连接境内外金融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首选渠道。
人民币国际化及债券市场双向开放过程中,香港在连接内地与全球市场的过程中起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债券通交易6年增30倍
2017年7月债券通正式启动,让境外投资者能够通过香港这个平台,投资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通有限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末,债券通已经吸引了来自全球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的798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入市,全球排名前100的资产管理机构中有80家已通过债券通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方面,债券通日均交易量达到463亿元人民币,较刚上线时增加超30倍。
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裁、债券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漪介绍,境外机构通过债券通持有内地债券的总规模超过3.1万亿元人民币。债券通交易额也由开通首月的310亿元,跃升至今年5月的9700多亿元,增长超过30倍。“北向通”成交量占境外投资者在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整体成交量的70%。
中国农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副总裁马永波透露,作为做市商,从服务境外机构的数据看,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广度、深度与日俱增。
首先,境外机构持续不断流入,机构类型日益丰富,分布区域也越来越广。过去5年,农行服务境外机构的数量增长了近5倍,资管类机构增长最为迅猛。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对中国债券市场表现出浓厚兴趣。
第二,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的持仓余额保持稳定,交易活跃度稳步提升,且标的越来越多元化。“过去5年,我们行与境外机构的债券做市规模增长了10倍,尽管标的仍以国债为主,但已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尝试开展信用债、二级资本债以及熊猫债的交易”。
第三,境外机构投资中国债券市场的水平以及对境内招商的要求不断提高。
中银香港全球市场总经理朱璟认为,增加投资人种类有助于提升整个市场流动性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在2021年9月南向通落地后,人民币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贬值预期,但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规模仍然在增长,主要是南向通引入了新的中长期投资人。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联席负责人、董事总经理窦长宏表示,境外进入中国的机构类型日益丰富,包括主权央行、国际金融机构和养老金等不同类型。这些机构对中国债券市场投资人的层次厚度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高收益策略和宏观策略对冲基金的交易也在逆市增长。
完善跨境债券投资基础设施
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需要跨境投融资渠道的高质量发展,而跨境投融资渠道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更好地满足全球投资人和发行人的需求。
香港金融管理局(金管局)助理总裁(外事)许怀志透露,内地和香港的监管机构正在探讨推出国债期货,为久期较长的国债持有人提供更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此外,金管局还将与内地及基础设施提供商就允许北向通债券用于回购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为南向通引入更多香港做市商,提供更大流动性。
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二部副总经理谢冰清表示,将对标国际市场高水平基础设施服务,进一步优化境外投资人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投资的环境,按照国际市场习惯参与银行间市场回购业务。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有关事宜》要求,研究兼容多级托管行模式的相关机制安排;巩固深化与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等香港金融基础设施的合作,结合市场机构的诉求,不断完善和优化互联互通业务机制,探索支持更多币种的结算。
努力提升信用债占比
帮助实体经济获得高效融资一直是国家政策导向。逐步提高信用债投资比例也是国家债券市场开放的必然趋势。
目前,海外投资者投资中国信用债的比例仍然不高。对此,平安银行资金中心执行总经理马健表示,海外投资者参与债券投资通常都会先选择国债和金融债,之后才会投资信用债。信用债占比低的主要原因是境内外存在差异。
一方面,境内外的评级机制不同,例如,同一发行人的不同债券,在国外市场可能会评出8个等级,而境内评级区分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境内债券发行人普遍重视一级市场而忽视二级市场,导致债券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这不太符合境外投资者参与信用债的习惯。
此外,境内大部分信用债的发行主体是金融机构和城投公司,产业债近两年发行占比逐年下降,而境外产业债则规模庞大,品类丰富。再者,ESG债券是信用债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海外投资者尤其是养老金的ESG投资都有自己的框架,而境内的绿债在标准和信息披露上与境外存在差异。
马健说:“境外投资者在努力理解境内的信用债,境内机构也在努力与国际接轨。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会逐渐弥补。”
作为做市商,窦长宏表示,中信证券希望在针对境外投资人的信用债业务上取得突破。去年开始,我们一直在加大对境外机构信用债的报价,包括对研究较透彻的城投债做双边报价,逐步收窄双边价差,为地产债提供报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