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雯璟 张玲
8月以来,备受关注的红利策略基金持续调整,七成红利策略基金净值出现下跌。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相对估值水平处于阶段性高位、股息率水平下降,以及海外宏观因素等影响,红利指数出现持续回调。展望后市,红利类资产中长期的投资逻辑未发生变化,部分资产表现可能会出现分化。
8月来超七成红利基金净值下跌
5月下旬以来,红利指数震荡下跌,中证红利指数区间跌幅超过12.5%,中证红利全收益指数跌幅为8.59%。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3日,逾130只(仅统计A份额,下同)红利策略基金8月以来净值出现下跌,占比超七成。
对此,兴业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邹慧直言,主要原因在于部分红利公司业绩不达预期,尤其是周期性行业产品价格出现下跌,市场对其盈利稳定性产生质疑。
民生加银基金基金经理周帅认为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相对估值水平处于阶段性高位。从历史统计数据看,当红利类指数的相对估值水平接近极值后,其超额收益属性出现衰减的可能性较大。二是红利类指数股息率水平有所下降。上半年红利指数持续上涨,分母端的增长导致指数股息率下降;同时,近期上市公司处于股利分配高峰期,股息率分子端的派息出现动态调整,而受基本面影响,部分企业派息力度有所下调。因此,分子、分母端的共同影响使得红利类资产的股息率水平有所下降,对部分资金的吸引力有所减弱。三是海外宏观因素影响。近期海外衰退交易升温,大宗商品价格回落,部分资源类红利股受到拖累。尽管金融类红利资产表现依旧强势,但作为红利板块的重要权重组成,资源类红利板块的调整使得红利指数的超额收益属性出现衰减。
“从事件驱动的角度看,有研究发现,部分投资者倾向于在个股分红前买入、在获取现金分红后卖出。近期正是分红高峰期,投资者的这种行为对于红利指数超额收益属性衰减也有一定作用。”周帅分析称,在交易层面,近期部分资金有切换至前期表现较弱但业绩边际改善板块的迹象,今年前5个月的收益已较为可观,一些资金选择获利了结。
长期仍具备投资价值
短期关注降息、业绩等因素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红利策略被视为一种相对独立于牛熊市周期的长期投资策略,其“高股息”+“低估值”的特征使其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都有一定的适应性。长期来看,红利策略仍然是较好的投资选择。后续,美联储降息幅度、红利类资产业绩表现可能会使红利资产出现分化。
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杨振建表示,当前市场整体风险偏好较低,投资者更关注低波动、低风险的投资机会。近期,银行、水电等偏高股息板块受到市场较多关注。在这种情绪下,那些具有较好分红能力的公司更有机会提供收益,从而吸引避险资金流入。
周帅认为,当前来看,红利类资产中长期的基本面投资逻辑并未发生变化,而且,回调后,红利类资产的性价比有所回归,拥挤度风险也不大;随着业绩披露、分红等事件驱动因素影响逐渐出清,红利类资产超额收益属性的阶段性回调或已接近尾声;绝对收益层面,红利类资产也有望伴随A股触底企稳。
他同时提醒,后续美联储降息幅度与红利类资产业绩情况可能会带来一定变化。
邹慧也认为后续红利资产可能出现分化,需要适度减少周期性红利配置比例,更多集中在稳定性盈利的方向,能稳定提升分红比例的公司投资价值比较大。
坚持均衡配置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3日,红利策略基金年内平均收益为正,但主动类产品首尾业绩差超过40个百分点。
对此,受访人士认为,行业配置上的差异是导致主动红利策略基金首尾业绩差较大的重要原因。
周帅指出,从主动红利策略基金的底层资产配置情况看,部分基金配置的行业上较为集中,此举有利于提高基金在收益弹性上的优势,但由于红利类资产的行业分布相对广泛,容易造成基金在行业发布上差异很大。
在A股轮动速度加快的情况下,邹慧建议投资者关注业绩稳定的公司,比如银行、公共事业等板块;同类型港股公司因为有折价,股息率相对更高,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普通投资者在选择红利类基金时要注意其底层资产配置的情况,若对于行业配置方向没有较为确定的观点,可以考虑选择均衡配置的红利风格基金、红利指数基金、红利指数增强基金来规避行业或个股因素带来的额外波动,当然这也会牺牲组合在收益属性上的一些弹性。”周帅谈道。
杨振建表示,当前的市场环境,更需要强调均衡配置,采用多元化的投资策略,押注单一板块或指数可能面临较大的波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