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 官方APP

    官方APP
  • 官方视频号

    官方视频号
  • 电子报

洞察金融市场

传播中国价值

Global Perspective, China Value

基金投研人士解读“并购重组”行情:政策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基本面强劲质地优良公司有望获持续认可

来源:电子报 2024-11-04 09:07

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曹雯璟

张燕北 孙晓辉

并购重组成为近期资本市场的热门词汇。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有上百家公司宣布筹划并购重组。同时,一批并购重组题材个股表现神勇,股价大幅增长。市场甚至认为,A股市场正在进入新一轮并购重组周期。

此轮并购重组热潮有哪些特点?哪些板块会更受益?背后存在哪些风险?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六位基金公司投研人士,他们是: 中航基金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邓海清,长城久祥基金经理刘疆,华商数字经济混合基金经理刘力,东方阿尔法基金助理总经理、基金经理唐雷,博时基金首席权益策略分析师陈显顺,红土创新基金宏观策略研究员侯世霞。

这些投研人士认为,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等政策激发了并购重组市场的活力,那些基本面强劲、并购标的质地优良的公司有望获得市场更持续的认可;并购重组也将给市场注入新的投资思路和想象空间。

政策支持与市场化导向相结合

促进并购重组市场活跃

中国基金报:如何看待当前并购重组市场的趋势和特点?

邓海清:今年的并购重组市场带有以下特点:一是市场需求和政策鼓励共振。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等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政策红利激发了并购重组市场的活力;二是地方国资频频出手。随着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入,地方国资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持续提高,通过收购上市公司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塑造有竞争力的区域优势产业,实现强链补链;三是在高质量发展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传统行业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

刘疆:并购重组市场进入到活跃状态。在IPO放缓后,支持并购重组的举措密集推出:2023年《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进行了全面修订;2024年2月举办并购重组座谈会,9月,《关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发布,大力支持并购重组。

今年的并购重组展现出一些特点:一是进度快,审批效率提升,停牌时间缩短;二是并购资产更多偏向于新质生产力方向;三是更加形式多样。

陈显顺:本轮并购重组在政策鼓励下热度升温,鼓励与加强监管并行的特点比较突出。今年以来多部门发文支持并购重组,新一轮并购重组周期正在开启。年内已有近200家上市公司披露重大重组事件,同比翻倍。

本次对于重组并购的策略是鼓励与加强监管并行。一方面,强调聚焦主业,支持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引导头部企业对产业链公司进行整合。同时加大对“借壳上市”的监管力度,对“壳资源”做出限制,推动并购重组市场“追本溯源”。

通过结构性支持,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确保并购活动的质量和稳健进行,实现资本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刘力:政策的大力推动或是并购重组市场热度上升的重要因素。第一,本轮并购重组在方向上更加关注“硬科技”和新质生产力;第二,政策导向与市场化交易相结合,监管层不断完善保障和支持措施,促进并购重组市场保持活力和效率;第三,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支持跨界并购。

唐雷:去年7月IPO放缓后,未上市企业积极寻求并购重组,从而实现资本退出。同时,上市公司热衷于收购优质资产来增强竞争力或探索新增长点,并购重组市场需求强烈。

在这一背景下,监管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推出包括“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文件,这些文件不仅提供了更多交易工具,还切实打通了阻碍并购重组进程的制度堵点。因此,原本零星的并购重组案例逐渐汇聚并形成一股并购热潮,特别是在以科创板为代表的“硬科技”领域,并购重组非常活跃。

侯世霞: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近两年,宏观政策在重组监管、审核流程、科技公司估值包容性等方面逐步放宽。今年以来的并购重组具有快捷和倾向于支持产业升级的特点。支持合理跨行业并购,建立重组简易审核程序,激发了市场活力,也推动更多高质量的并购重组交易。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推动产业升级

中国基金报:并购重组对于资本市场发展有哪些影响?

陈显顺:一是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并购重组能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链升级和产能出清,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领域和央国企的资源整合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当前IPO节奏放缓的背景下,并购重组能够发挥投融资功能,成为资本退出的重要渠道。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重组实现间接上市,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的活跃度。

邓海清:第一,优化中国资本市场的整体生态,抑制炒概念和炒市值行为,优化上市公司行业结构,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资本市场的活跃度;第二,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第三,为优秀企业快速扩张和提升竞争力提供新的手段,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持续盈利能力。

唐雷:首先,通过收购优质资产、剥离置出低效资产,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有望得到显著改善。相较加大退市力度,并购重组是一种更加温和的提升存量上市公司质量的路径。

其次,相比于独立IPO,通过并购重组可以实现产业资源的整合,在行业内培育出龙头领军企业和产业链的“链长”,这种方式不仅能促进行业技术进步,还能减少无效“内卷”。

最后,通过并购获取的核心技术、专业团队、渠道资源可以帮助上市公司补齐基本面短板,提升其在市场中的长期竞争力。

刘力:纵观历次政策周期,宽松的并购重组政策对股市或有一定的提振作用,因为企业或可借助外延式扩张提速发展,行业能借助集中度提升优化竞争格局。

从企业外延式增长来看,一方面,并购重组是上市公司进一步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作为主力军,通过并购整合向平台化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其行业地位。从行业提升集中度来看,并购重组或可以改善市场秩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刘疆:并购重组的积极作用和影响非常明显:一、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工具,其可以起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格局优化、促进股权市场和上市公司发展的作用;二、作为IPO的重要替代和补充,其运作效率较高,有助于优化一二级联动,帮助资本和企业实现更好的融合互促。

侯世霞:在当前政策周期下,并购重组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工具,具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产能出清、优化市值管理和促进股权财政发展的重要意义。具体来看,其一,通过并购重组,企业能够优化经营效率、整合优质资产,推动产业链升级;其二,在一级市场股权投资项目不能IPO时,企业可通过并购重组间接实现上市目标,进一步增强了资本市场的活力和适应性。

并购重组仍将继续活跃

中国基金报:近期,市场震荡整理,但并购重组概念股却掀起涨停潮。这波行情是题材炒作还是基本面支持?未来涨势是否可持续?

刘疆:并购重组给市场注入了新的投资思路和想象空间,市场给予正面回应是符合逻辑的。前期在乐观情绪驱动下,具备并购重组概念的公司出现普涨。在这个阶段之后,基本面会占据主导因素,投资者对投资价值的甄别会更加审慎,那些基本面强劲、并购标的质地优良的公司有望获得市场持续的认可。

陈显顺:首先,并购重组行情是本轮始于政策转向驱动行情的延展。经过国庆节前后指数的Beta行情后,市场继续沿政策指引方向寻找结构性机会,多部门发文支持的背景下,并购重组方向得到市场共识。

其次,本轮重组概念行情或并不是简单的题材炒作,而是伴随并购重组标的基本面改善预期。往后看,脱离基本面、仅有题材炒作的并购重组概念可能很难持续,而真正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企业经营质量改善、效率提升的公司值得重点关注。

邓海清:这波并购重组概念行情,既有政策的支持,也符合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迫在眉睫,传统产业需要借助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高科技行业需要借助并购重组做大做强。新“国九条”和“并购六条”等政策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创造了更好的市场环境。可以预见,未来并购重组仍将继续活跃,并涌现出一批优质企业。

侯世霞: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整合或多元化战略,有望提高资产质量、提升经营效率、提升估值空间,从而提高投资价值,这是并购重组的根本价值。每一轮行情,都需要基本面和题材共振上涨,基本面提供盈利的增长,题材炒作提升估值,不能将二者完全分割看待。随着并购重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参与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数量有望增多,真正有价值的并购行为会不断涌现,相信行情是可以持续的。

唐雷:很多并购案例背后都有很高的“含金量”。部分上市公司通过“小并大”,买入优质“硬科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它们的投资价值。因此,并购本身是否构成利好,以及构成多大程度的利好,都需要具体分析。

刘力:短期来看,并购重组概念比较火,我们更关注能够真正改善基本面的上市公司,例如转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并购“硬科技”资产,从而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的企业;还有以并购重组化解产业过剩、行业竞争格局持续优化的龙头企业。此外,在央企“三个集中”和强化市值管理考核的背景下,央企并购重组的机会也值得关注。

新质生产力

或将成为并购重组的焦点

中国基金报:哪些行业或领域将成为并购重组的热点?有哪些投资机会值得挖掘?

刘力:本轮并购重组,政策引导的重点方向既包括支持新质生产力企业的纵向整合,也包括支持传统行业的横向并购。其中“硬科技”并购重组尤为活跃,“科创板八条”和“并购六条”先后出台,进一步引导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集聚,鼓励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

唐雷:“硬科技”无疑是本轮并购重组最为活跃的领域,不仅涵盖了科技龙头企业收购一级市场的优质项目,也包括传统行业龙头对科技资产的跨界并购,后者最近已经得到监管的明确支持。落实到投资层面,投资者可以关注赛道具有稀缺性、技术具有领先性的优质科技企业。我们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相关科技领域,因为科技行业在人工智能的带动下将进入新一轮创新周期,行业在自身快速增长的同时,企业外延式的增长也有助于行业的高速发展。

邓海清:从政策导向来看,支持并购重组的目的是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监管将会支持资本市场的资源向产业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集聚。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投资方向和机会将成为并购重组的热点。

刘疆:以金融地产、科技和高端制造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等行业或将成为并购重组的热点。投资机会主要体现在:一是具有明显规模效应,重组后实力显著增强的公司;二是重组协同效应强,比如对产业链关键上下游进行整合的公司;三是并购标的质地突出,特别是细分冠军、“卡脖子”环节的“专精特新”公司等资产。

侯世霞:我们预计以下三个方向的并购重组投资值得关注:

第一,国企改革背景下,一些传统行业央企可能通过并购重组快速切入新兴产业,或整合现有资源提升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拓展新业务、提升技术水平。

第二,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优质企业将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快速上市。并购重组可能成为科技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投资者带来新的投资机会。

第三,并购重组是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方式,制造龙头公司有望借机整合行业资源、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

陈显顺:主要关注新质生产力、行业集中度提升与央国企的并购重组相关机会。具体包括:一、经济高质量深入发展阶段,跨行业并购能够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二、通过产能置换、并购重组等市场化途径化解我国部分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为制造业龙头企业带来整合行业资源、扩大市场份额的机会;三、2023年开始的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是重点任务之一,支持鼓励央国企并购重组或为长期方向。

并购重组呈现新特点

围绕新质生产力有望成主流

中国基金报:未来并购重组如何发展?可能出现哪些新趋势和新模式?

唐雷:当前并购重组市场的一个趋势是支付工具多元化。“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政策,引入了包括定向可转债、股份分期支付等多种新型支付工具,为并购双方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博弈工具;此外,允许差异化的定价策略,对于促成并购重组交易具有重要影响。

刘疆:我们观察到本轮并购重组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收购对价方式创新,比如支持上市公司分期发行股份和可转债等支付工具、分期支付交易对价等;二是对重组估值、业绩承诺、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等事项进一步提高包容度,方便收购方以更开放的模式、更公允的定价吸收优质资产。

邓海清:未来并购重组市场可能出现以下新趋势:市场生态更加完善,炒壳、炒估值等乱象将减少;产业整合和资源优化进一步加强。大市值或行业细分龙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为可能会逐渐增多,实现强链补链,提升产业协同和资源整合能力,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整体来看,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并购重组有望成为主流。

陈显顺: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成熟和政策逐步落地,未来并购重组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提升。资本市场的繁荣并非短期现象,而是长期的战略布局。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上市公司将继续在国家政策指引下推进行业整合,并通过多元化的并购形式,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创新能力。

‌刘力:预计未来并购重组市场在政策支持下或将持续活跃,科技行业的并购活动可能成为常态,央国企重组以及跨行业并购或将变得更加频繁。

侯世霞:随着政策的鼓励和法治的完善,未来并购重组市场的活跃度和合规性有望大幅提升。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伴随企业出海和资本出海,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境并购重组出现。同时,随着AI技术的发展,未来并购的内容也许不限于实物资产,数据资产和虚拟资产也可以被定价和并购。

并购重组需防范多类风险

中国基金报:在并购重组推进的过程中可能引发各类风险。具体有哪些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关注?

陈显顺:第一,要注意并购重组对企业中长期基本面的影响。虽然政策暖流促使A股重大资产重组案例增多,但单纯为了股价诉求的并购重组可能随之增加,甚至对基本面产生副作用。

第二,并购重组后,双方仍然存在协同整合的问题,生产经营方式和企业组织架构等方面的差异仍然存在,可能无法落实并购重组初期制定的盈利目标,进而引发商誉减值等风险。

侯世霞:并购重组涉及资产评估、定价、交易等多个环节,还有可能跨文化、跨国家进行。整个流程时间进度不可预知,且交易节点较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在具体投资中,二级市场有可能会过分乐观,提前透支交易价值,投资者也容易在长时间的等待中错失其他投资机会。

邓海清:监管层面,要防范极少数企业借助并购重组炒概念、炒估值,违规信披,扰乱市场秩序。企业层面,除了要防范融资风险、市场风险,还要重视整合风险和跨界风险,避免企业因无序并购和盲目扩张“背上包袱”,失去原有的市场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刘疆:主要风险包括:并购重组事项能否成功的不确定性;被并购资产与上市公司整合是否顺利;并购重组是否会导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资金状况、公司治理出现不利变动。

刘力:并购重组在助力企业外延扩张的同时也需注意一些风险,比如,企业脱离主业导致的经营风险和监管风险、过度融资与经营投机化的风险、并购竞买方面临收购标的经营不善导致商誉减值风险等。因此,监管层在鼓励上市公司规范、有效实施高质量并购重组的同时,也会引导上市公司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风险意识。

唐雷:首先,盲目跨界进入一个全新领域进行并购,可能会带来一些风险;其次,并购完成后的资产和团队整合同样充满变数。此外,如果并购对价过高,可能会导致较大的商誉累积。一旦后续业绩不达预期,可能会触发商誉减值。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