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娟娟
11月21日,在中国基金报主办的“全球视野 中国机遇”2024资本市场香港论坛上,瑞银集团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发表题为“2025中国经济展望,政策发力抵御外部影响”的主题演讲。
她表示,9月以来,中国推出了一揽子政策,经济回暖迹象显现。在外部不确定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明年政策力度或加大;中国继续开放与全球资本、全球市场融合的趋势不会改变。
经济回暖迹象显现
谈及当前的经济形势,汪涛表示,9月底以来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后,中国经济显现出回暖的迹象。
首先,零售、汽车、家电等领域的销量显著增长。其次,在各类支持政策带动下,10月份房地产销售明显好转。尽管政策效应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但经济回暖的迹象已经出现。第三,2024年出口总体保持强劲复苏态势,这与全球科技产品的上行周期有关,同时也是由于中国产品具备强劲的竞争力。此外,结构性政策方面,近期,支持、促进民企发展等政策征求意见稿出台,针对提振企业信心释放出非常正面的信号。
谈及“化债”,汪涛认为,新推出的“10万亿化债”举措,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非增量支出,不能叫“刺激”。尽管如此,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将大大缓解地方政府的现金流压力。过去几年,地方政府在还债付息、偿还本金的压力下,不得不缩减其它开支。受此影响,部分地方政府出现拖欠企业款项等现象。“化债”政策出台后,地方政府有了更多空间可用于基建、民生等。
谈及房地产行业未来的走势,汪涛认为政策的贯彻和落实是关键。财政部此前通报了通过专项债支持土地储备,以及收购存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的政策,结合2015年至2018年的货币化棚改政策,汪涛判断,接下来每年可能有8000亿元到1万亿元的专项债用于去库存和土地购置,这有助于化解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库存压力。此外,保交楼政策以及针对开发商的信贷支持和债务化解政策的落实非常关键。此外,“化债”的房地产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展开,对2025年中国经济的走势至关重要。
中国政策的方向是继续开放
展望2025年,汪涛援引瑞银投资者调查结果表示,90%以上的中国企业高管对美国的关税政策有所预期,将采取出海等应对举措以转移产业链。
瑞银预测,明年政策的力度或较2024年更大。在其基准假设下,不含“化债”、不含房地产去库存等方面,明年广义财政政策支持或再扩张约3万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或有所上升;专项债发行规模有望超过4.5万亿元;特别国债发行规模或上调至2万亿元。财政政策之外,货币政策方面,瑞银认为明年仍有降息空间,利率可再下降30个~40个基点。
谈及汇率,汪涛认为,中国在汇率问题上向来谨慎。尽管2025年人民币或面临一定的压力,但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可能性较低。
谈及政策预期,她表示,政策将集中在扩大内需、稳定房地产市场、化解地方政府债等方面。民生方面,社会保障、消费等方面可能有更多政策出台,例如,“以旧换新”政策明年或将扩容;最近国务院出台了鼓励生育方面的政策,明年或会出台配套支持政策。
汪涛强调,中国的政策方向是继续开放,与全球资本、市场、经济进一步融合。中国将继续扩大开放,鼓励企业“走出去”,这意味着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拥有巨大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