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陆慧婧
时至岁末,基金公司为征战2025年积极规划产品布局。
在结构性牛市预期之下,基金公司明年产品布局思路相对均衡,“攻守兼备”成为多数基金公司的选项,纯债类低波产品、“固收+”产品以及特色权益类产品成为来年新基金发行的重点。持营方面,多家基金公司表示,将以客户盈利体验为核心,推广长期绩优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被动投资浪潮之下,作为2024年基金发行市场绝对主角的ETF,将继续成为2025年公募布局的重点方向,中证A500指数产品的“大战”或延续到新的一年。
2025年主打“攻守兼备”
2024年进入尾声,基金发行市场亮点纷呈。
ETF产品可谓基金市场2024年最大的风口,带动股票型基金发行规模在前11个月同比增长了82%,引发基金公司争相布局;债券牛市行情之下,债券基金发行迎来井喷,今年前11个月发行规模达到7220.77亿元,同比增长近10%。
展望2025年,基金公司在产品布局上继续实施“攻守兼备”战略。 招商基金产品管理部相关人士透露,2025年该公司产品布局策略相对均衡,针对不同品类产品的禀赋及市场环境进行动态调整。“一方面,对于公司产品线欠缺的细分品类继续推动新产品布局,如特色指数基金、主动权益基金、创新品类等;另一方面,对于已经相对完备的品类,将以客户盈利体验为基点进行持营,如固收及‘固收+’基金等。”上述人士称。
金鹰基金表示,公司明年将在“攻”“守”两端同时发力。具体实施上将分为两个部分:新产品布局上,为历史业绩表现较为出色的权益基金经理打造品牌基金;二是持续填补公司产品线空缺,进行示范性布局,持续丰富公司整体产品风险收益图谱。
在存量产品持营上,对于旗下长期业绩表现较为突出的产品,以及规模偏小但具备一定特色和潜力的产品,公司将根据不同渠道的特质和受众,挖掘投资者需求,匹配相适应的产品和服务。
德邦基金也在权益及固收领域做足准备。权益方面,主要布局细分赛道,同时关注场外指数品种,重点考虑科创及宽基指增产品。固收产品方面,将根据客户定位,打造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固收+”产品矩阵。
积极布局权益、“固收+”产品
具体品种来看,指数基金、主动权益类基金、“固收+”、QDII基金等是基金公司发力的主要方向。
“在指数产品方面,将进一步围绕国家战略,布局符合政策导向的指数。同时,持续完善公司指数产品线,积极争取宽基产品的布局机会,结合市场环境挖掘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在‘固收+’产品方面,将以追求低波稳健为核心,持续开发风格稳定、风险收益比突出的‘固收+’产品群,完善产品矩阵。”招商基金产品管理部表示,在主动权益方面,将坚持持营为主的核心策略,基于投资时点和市场需求,围绕业绩稳定、风格均衡的基金经理进行新产品布局。
德邦基金也在权益及固收领域做足准备。权益方面,将主要布局细分赛道,同时关注场外指数产品,重点考虑科创及宽基指增产品。固收产品方面,将根据客户定位,打造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固收+”产品矩阵。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表示,主动权益类、“固收+”基金以及QDII类产品都会考虑布局。
谈及2025年的产品布局,金鹰基金表示,在权益产品方面,公司正在研究股票指数类、量化策略类等目前公司缺失的品类;固收产品方面,今年公司已上报2只纯债类低波固收基金,产品获得发行许可后,将进一步丰富此类产品条线投资策略;FOF方面,将推进已拿到批文的两只债券FOF的发行。
“主动权益和被动权益产品面向的投资客群、发挥的功能作用都不相同。投资者需要工具型产品,也需要能实现投资收益和风险目标的‘方案解决型’产品,以及能跑赢市场趋势、为投资者带来阿尔法收益的产品。”上银基金表示,主动权益产品是公司投研能力的体现,将继续重点布局。同时,主动权益产品综合费率稳步下降、浮动费率产品扩容是行业趋势,公司将顺应新的市场形势进行针对性布局。
上银基金进一步表示,在固收类产品方面,除了继续做好并加大针对零售客群的纯债类产品布局外,还将积极布局“固收+”产品。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的推出,股市的流动性及市场热度逐渐恢复,市场风险偏好回升,资金不再一味追求低风险资产。与此同时,在政策效果逐步显现、资金在大类资产间重新流动和平衡的过程中孕育的结构性机会将在2025年逐步体现,“固收+”产品可能会迎来较好的发展机会。
权益产品或逐渐升温
2024年ETF引发市场热潮,中证A500指数相关产品成为基金公司布局最多的产品类别。从目前基金公司的布局思路来看,行业热切期待发行市场持续回暖,权益类产品继续升温。
“销售阵地集中在固收类基金及权益指数基金。今年年初,权益市场表现不理想,许多投资者优先考虑低波动固收类产品,固收产品规模大幅增长。随着A股市场调整,权益基金迎来销售转机,其中以指数产品最为显著。此外,公募基金销售竞争日趋白热化。各个销售渠道通过费率优惠、定制服务、数字化服务等多种手段吸引客户。”德邦基金相关人士表示,指数产品营销大战盛况空前,随着各类参与者不断增多,指数基金发行竞争会更加激烈。
北京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表示,2024年基金市场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是以ETF为代表的工具化产品增量巨大,布局较早、产品较丰富的头部公司充分享受了这波红利。其实,主动产品也有很多短期及长期优秀的产品,只是投资者了解信任的门槛较高,而投资顾问的服务不够匹配,使得更多投资者选择购买被动产品。
今年四季度,权益型基金发行火爆,多只ETF产品提前结束募集,并上演比例配售。
对此,排排网财富理财师李燕直言,10月以来市场发行了200多只基金,超七成是混合型和股票型产品,一些券商的中证A500指数产品认购户数创下近2年的新高,投资者对权益类产品的信心不断增强。当前,政策底已经明确,经济预期转向积极,权益市场迎来配置良机。
有业内人士预测,随着经济修复预期逐渐升温,市场有所好转,权益类基金销售情况将逐渐回暖,无论是首发还是持营,2025年都可能有亮眼的产品出现。
基金销售大变局
在指数化投资趋势之下,基金产品销售格局也在变化。2024年,基金零售领头羊招商银行吹响了费率改革号角,实施基金销售费率1折优惠,引发多家银行跟随;互联网、券商渠道也纷纷发力。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公募基金代销保有规模百强机构,包括53家券商、25家银行、20家独立基金销售机构和2家保险公司。其中,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独立基金销售机构、保险公司的权益基金保有规模分别为2.12万亿元、1.18万亿元、1.35万亿元、860亿元,占比分别为44.81%、24.87%、28.5%、1.82%。
2024年上半年,基金代销保有量数据新增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量情况,蚂蚁基金、华泰证券、中信证券、天天基金在这项统计中位居前四强。
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方面,蚂蚁基金超过招商银行,成为新晋“一哥”;华泰证券在股票型指数基金保有规模方面处于领先位置;兴业银行非货保有量增长最多,上半年非货规模激增1180亿元;第三方独立销售机构中,京东肯特瑞基金销售公司、好买基金在非货规模方面都出现明显增长。
新格局之下,基金公司在各类销售渠道中进行差异化布局,寻求不同发力点。
“直销是各家公司重点发力的销售途径,无论是固收还是权益,都有非常明显的贡献;银行、券商作为传统渠道必须要继续重视,券商经过各种行业规范之后,代销公募产品的难度增大,但由于券结产品的兴起,券商的重要性提高;互联网三方是新增销量的主要渠道,特别是针对有业绩亮点的老产品持营。”北京一家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德邦基金表示,直销、银行、券商、互联网三方销售都是重点销售渠道,会进行针对性布局。针对互联网三方渠道,将通过自运营不断提升品牌形象,争取更多中心化资源。针对银行和券商的线下零售代销模式,将努力开拓更多渠道,此外也会重点发展公司直销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