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雯璟
截至2024年年底,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32.83万亿元,创出历史新高。不过,在行业繁荣的背后,不论是被动型基金还是主动权益类基金,产品趋向同质化,也给行业带来了诸多困扰与隐忧,如抢首发、拼规模、赶风口、追热点等现象轮番上演。
业内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要避免以短期规模作为主要经营目标,建立以长期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不在市场过热或市场高点盲目复制已有成功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应注重产品的差异化和特色化,顺应国际化趋势,拓展海外市场,优化费率结构,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避免同质化竞争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表示,一些基金公司由于片面追求规模和市场份额,往往采取追逐热点的方式集中发行相关产品,导致一段时间内会有大量同类产品集中上市。此外,在过去基金行业过于追求短期业绩和短期排名,一旦某位基金经理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基金公司往往会借助热点,发行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多只风格相近的基金。
“同质化是因为市场环境与投资标的存在一定相似性,尤其是以ETF为代表的权益被动指数型基金,承接了大量资金净流入,造成基金公司竞相布局相似的投资标的。另外,由于市场发展阶段不同,国内创新被动产品的推出进度尚不能达到发达市场的水平,多资产、衍生品等标的指数尚未产品化。”平安基金强调。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也认为,基金公司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纷纷加快产品布局,导致同质化产品增多。出于对管理规模的重视,使得基金公司产生了路径依赖,在产品设计上倾向于跟风热点,而非差异化布局。另外,基金公司往往会扎堆在少数热门股票中寻求投资机会,导致投资策略和持仓高度趋同。
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建议,一方面,要立足自身所长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布局差异化产品;另一方面,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围绕投资者需求和体验、投资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及监管环境的变化,根据客户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把合适的产品推荐给合适的投资者。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认为,基金公司尤其是中小基金公司,可以尝试从产品创新和产品运营等方面着手突破,积极寻找未被满足的投资者需求,为投资者打造中长期业绩更为优秀的产品。
平安基金表示,首先,基金公司要明确自身定位与特色,打造差异化投研体系与产品品牌,同时,要加大对新兴科技行业的研究力度,挖掘全新投资机会;其次,基金公司要加强能力建设,从单纯比拼产品开发布局、首发规模,转向提升产品运营效率、持续营销能力,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持有体验。
王铁牛建议基金公司根据自身优势进行差异化的布局,同时,关注一些创新类型产品,如量化增强、ESG、现金流主题基金等。此外,基金公司要以价值投资、长期投资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推出能够满足投资者多层次需求的好产品。
走差异化布局路线
受访机构及人士表示,国内基金公司可以借鉴海外市场经验,加快多元化与差异化布局。
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认为,海外市场的被动型基金尤其是ETF和FOF的崛起,反映了投资者对低成本、透明化和工具化产品需求旺盛。国内基金公司可以借鉴海外市场经验,注重多元化与差异化布局,同时,强化投研与创新能力,提升主动管理的竞争力。此外,顺应国际化趋势,拓展海外市场,优化费率结构,利用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照海外市场经验,主动基金和指数基金的管理规模的变化可能影响基金公司盈利结构。如果指数投资的趋势继续强化,主动权益产品线在公司产品结构中占比较高的基金公司可能面临更大挑战。基金公司应当结合自身的业务能力做好多手准备,以应对各种可能性,包括资源和人才的储备。”李一鸣表示。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建议,基金公司可结合海外发展经验与自身投研优势,打造差异化、创新化的产品,如Smart Beta、绿色投资、ESG策略等新兴产品。
平安基金表示,在主动产品规划上要更加注重产品创新与多元化布局,存量产品策略定位需要更加清晰,才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要持续提升投研能力,特别是对宏观经济和国际市场的研究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通过提供主动投资的阿尔法为投资者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