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张玲
继2023年公募基金规模首次超越银行理财后,2024年公募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2.83万亿元,超出同期银行理财存续规模2.8万亿元,“资管一哥”规模优势继续扩大。
业内人士表示,公募基金相对银行理财规模上的优势,主要归因于市场环境变化、公募权益类基金布局、债基的优秀表现,以及公募基金在销售渠道、投资者结构上的相对优势,这些优势会进一步提升公募基金在资管行业中的竞争力。
公募基金总规模领先优势
扩大2万亿元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总规模达32.8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随着权益市场回暖,银行理财存续规模较公募基金总规模的差距进一步拉大。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29.95万亿元。
公募基金相对银行理财的规模优势,从2023年12月末的0.8万亿元,扩大至当前的2.88万亿元,公募基金“资管一哥”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从历史来看,2020年年末,银行理财相比公募基金还有近6万亿元的规模优势;2023年年中,公募基金实现超越,开始成为我国管理规模最大的资管机构。
随后两类资管机构在2024年债牛行情、“9·24”行情中规模同步进入升势,但公募基金规模增幅更大,截至2024年末,公募、银行理财规模同比增幅分别为18.95%、11.75%。
谈及公募基金相对银行理财的规模优势,普益标准研究员崔盛悦分析,结合市场环境来看,一是银行理财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整体下滑,这是拖累银行理财规模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公募货币型基金在2024年规模整体实现了增长。
二是受益于2024年债券牛市,固收类银行理财产品和纯债型基金凭借优秀的收益表现,吸引了大量资金,但纯债基金债券资产配置相对更高,在债牛环境下取得了更好的收益回报,整体规模增长更为明显。
三是2024年9月股市反转行情爆发后,股票ETF产品规模增长突出,而银行理财的高含权类产品较少。
崔盛悦进一步分析,根据监管政策,公募基金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第三方销售等渠道拓宽投资者触达面,而银行理财主要还是依赖银行代销渠道,对投资者的触达面略弱于公募基金。
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认为,市场形势的发展使得公募基金风险收益特征更加受到投资者青睐,同时,两者的产品定位、投资者结构和偏好、销售渠道多样化等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随着权益类市场逐渐转暖,包括中证A500ETF等在内的产品发行,公募基金在权益类产品上的优势有力地促进了公募规模增长;二是公募基金的个人投资者更加年轻,这些投资者更习惯通过互联网平台便捷购买公募基金;三是机构投资者在公募基金规模中占较高比重,公募基金机构销售队伍相较于银行理财也更市场化,有助于在权益市场出现机会时推动规模增长。基于可预见未来市场形势的变化,上述三点原因所带来的规模增长差距还很难看到逆转,预计公募基金和银行理财的规模优势会进一步扩大。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孙桂平也认为,在低利率的环境下,投资者风险偏好往往会提升,带来权益类资产估值抬升,叠加我国长期向好的经济表现,此时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性价比更高,而注重权益投资的公募基金吸引力更强一些,规模提升可能更快。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则认为,市场环境和政策导向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权益市场出现大幅调整,或者政策对银行理财的支持力度加大,银行理财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银行理财也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通过加强投研团队建设、优化产品结构、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来缩小与公募基金的差距。
理财公司规模分化明显
在总规模增长的同时,理财公司的规模出现明显分化。普益标准数据统计,股份制和国有行全资理财子公司的合计规模占比约87.4%,其中,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当前存续规模分别为2.4万亿元和2.1万亿元。
2024年的变化趋势从增长绝对值看,股份制和国有行全资理财子公司增长最多,如工银理财、信银理财、光大理财、浦银理财等理财子公司年末较年初规模增长约为2000亿元至4000亿元;从增长率看,合资理财子公司规模增长率远高于其他类型的理财子公司,如高盛工银理财和法巴农银理财,年末规模均是年初的2倍以上。
对此,崔盛悦表示,理财公司规模分化源于多方面因素的差异,包括资源禀赋、对市场动态的反应能力等。资源禀赋方面,以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为例,两家机构分别依托母行强大的零售客户基础,积极拓展代销渠道来扩大理财业务的触达面。对市场动态的反应能力方面,工银理财等机构在2024年针对自身产品货架中现金管理类产品相对匮乏的问题,增发了多只现金管理类产品,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吸引投资者。此外,在监管接连发文鼓励银行理财资金进入权益市场后,这些机构均加大了含权产品的布局力度,吸引了部分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投资者,进一步推动了规模增长。
前述北京基金公司认为,首先,母行对理财公司的战略定位差异是最重要的原因。如招银理财和兴银理财,母行将财富管理作为重点,理财公司与行内对公、零售条线协同度高,而大行理财公司母行更重视存款,理财业务协同效应相对较弱。其次,渠道开放程度不同也会影响规模。大行理财公司产品多依赖行内渠道,拓展外部渠道动力不足,而兴银理财等股份行理财公司积极拓展他行代销渠道,有力推动了规模增长。
“随着产品客群的代际转移,大型国有理财子公司和头部股份制理财子公司仍会占据市场优势地位,而城农商行则需有针对性地开发地区差异化产品以博得市场份额。合资理财公司有望在跨境理财和高端客户服务中占据一席之地。”该基金公司进一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