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在去年规模重返1500亿元后,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规模或再回跌势。
业内人士表示,受利率下行、股债“跷跷板”效应等影响,今年以来部分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规模再度下滑。为提升该类产品市场竞争力,各家基金管理人将通过信用挖掘、波段交易、杠杆策略及主动管理等方式增加收益,不断提升持有人体验。
部分同业存单指数基金
规模缩水
去年四季度,在利率下行、权益市场震荡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稳健类资产的配置需求有所提升,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回撤情况优于短债产品,叠加央行推动同业存款自律机制落地,对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形成利好,一度带动该类产品规模出现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市场92只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总规模为1579.05亿元,四季度规模增长638亿元,增幅为68%。这一数据接近2023年末的规模水平,显示基本收复了去年的规模失地。
不过,今年以来部分产品重回跌势。
一位公募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经历了去年四季度规模快速增长后,他所在机构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规模今年以来出现明显下滑。
沪上一位公募人士也表示,受利率下行影响,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收益率出现一定下滑,叠加权益市场回暖,权益类基金热度回升,其所在机构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也出现较大程度的规模萎缩。
多位受访人士表示,股债“跷跷板”效应可能是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被分流的重要原因,未来该类产品规模仍将面临一定压力。
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表示,短期来看,随着权益市场转暖,短债及同业存单的配置会相对减弱,债券市场利率面临低位波动调整,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净值波动可能加大,规模或面临一定压力。
“年初以来权益市场热度较高,债券市场整体波动较大,可能会带动资金向其他类型产品分流。”永赢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经理胡雪骥称。
需要在信用、交易等方面
挖掘收益
从投资业绩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14日,同业存单指数基金近一年平均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1.66%,而同期浮动净值型货币基金、短债基金平均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分别为1.46%、2.61%,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风险收益特征介于两者之间,叠加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通常设有持有期,相比货基的优势并不明显。
业内人士表示,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需要通过信用挖掘、波段交易、杠杆策略及主动管理等方式来增加收益,并注意平衡收益与回撤的关系,不断提升产品吸引力。
天弘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基金经理田瑶表示,今年市场大体会保持偏低利率水平,波动率较高,同业存单指数基金需要在信用方面和交易方面挖掘收益,适度增加信用债配置,通过波段交易,赚取资本利得收益。
胡雪骥表示,存单指数相比货币基金的主要区别是可以享受同业存单利率下行带来的资本利得,后续博取收益主要通过把握交易机会获得资本利得,同时在其他时间把握好收益与回撤的关系,力争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持有体验。
上述北京大型基金公司表示,一方面,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可以使用杠杆策略来增加潜在收益,而货币基金不允许使用杠杆。另一方面,由于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投资于同业存单的比例不得低于基金资产的80%,基金经理通常会利用剩余的资产进行主动管理,建议基金管理人优选存单资质,灵活调整久期与杠杆策略,同时关注市场动态与政策变化,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提升投资收益。
“在管理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时,建议立足于产品特征和持有人需求,尤其要注意把握收益和回撤的平衡点。”上述北京大型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