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君 刘明 任子青
港股上市热潮持续,2025年以来,已有近50家公司向港交所递表,申请上市。数据显示,2024年香港市场迎来71宗新股上市,共筹集870亿港元,香港新股集资额的全球排名由第六位攀升至第四位。私募股权创投机构分析,政策支持、市场回暖、港股包容性强、投资者多元化等因素,吸引越来越多企业积极赴港上市。
港股正在成为私募股权创投机构被投企业上市、实现退出的重要渠道。私募认为,未来赴港上市热潮仍将延续,有利于私募实现“募投管退”的循环。随着政策措施相继实施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港股市场将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本的流入,有利于提升港股流动性,提高市场活跃度,增强港股的全球影响力。
年内近50家企业申请赴港上市
今年以来,已有布鲁可、古茗等10家企业在港股上市,同时,蜜雪冰城、八马茶业、真实生物等47家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2024年香港市场迎来71宗新股上市,如地平线机器人、一脉阳光、嘀嗒出行等科技企业,以及老铺黄金、小菜园等消费品牌。
中国基金报记者发现,不少私募股权创投机构所投企业积极参与到这股港股IPO热潮之中。
兴业国信资管表示,公司投资的黑芝麻智能、多点数智已在港股上市,福瑞泰克、物美、上海细胞、东阳光药业等企业正在申报港股IPO,所属行业包括自动驾驶、信息技术、零售和医疗等。从长期发展角度看,港股IPO对企业补充流动资金、增强行业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意义。
海望资本执行总裁孙加韬告诉记者:“近年来,我们所投企业中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有商汤科技、沛嘉医疗等。”据他介绍,在去年10月的科创沙龙活动上曾做过一个调查,浦东科创集团体系投资的企业中约有40多家有赴港上市的意愿,集中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
创东方投资总裁、管理合伙人阮庆国称,公司投资的宜明昂科等企业已在港股上市,还有企业在筹备向港交所申报IPO,如眼科生物科技的拨康视云,此外,部分新能源材料类项目也在筹划赴港上市。
盈科资本产业投资部总裁冯志强表示,公司已有多个港股IPO案例,如去年7月在港股上市的“交互式AI第一股”声通科技,目前还有多家企业在申报进程中。
多因素推动赴港上市热
“进入2025年,仅1月前10天就有8只新股上市。”阮庆国说,这直观反映出市场信心正在稳步回升,流动性也得到了有效改善。赴港上市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高增长赛道,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以及新消费等领域。部分企业看中了港股较为灵活的融资环境,同时,港股凭借其广泛的国际投资者基础、较低的资本成本以及互联互通机制,对内地企业布局全球化战略有着持续的吸引力。
孙加韬表示,2024年港股迎来强势反弹,香港股市的估值回升和流动性提升是IPO热潮的重要助推因素。同时,港交所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如去年8月底宣布,对主板上市规则作出短期修改,降低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以此巩固香港作为创新和快速增长的科技公司首选上市地的优势。
私募预计这股热潮仍将延续。孙加韬说,全球仍处在美元降息周期,对于新兴市场的股票包括中国资产来说仍然有利,外资持续看好中国的优质企业,赴港上市的吸引力提升。
阮庆国指出,需要清醒认识到,全球经济的波动以及地缘政治风险可能给港股市场带来不确定性。从积极方面看,政策持续优化,以及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崛起,将在很大程度上支撑港股市场的韧性,为其后续发展提供动力。
赴港IPO成创投机构重要退出渠道
“由于上市周期更短、规则更为灵活,港股已经成为私募股权机构项目退出的重要渠道。”阮庆国说,“募投管退”中的“退”是私募股权创投机构运作的重要一环。股权私募投资企业(或项目)后,退出方式基本以上市或被并购为主,在上市方面,又面临去哪个市场的选择,主流市场包括A股、港股、美股等。过去,由于流动性和估值问题,港股往往并不受私募股权创投机构青睐,但随着近年来市场活跃度提升,港股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私募机构项目退出的重要渠道。
兴业国信资管坦言,我国股权一级市场推动了众多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存在大量资本所投企业尚未上市退出的情况。在当前境内IPO放缓的形势下,对于消费、医疗等在境内上市存在较高难度的企业以及根据对赌要求亟需上市的企业来说,在港股上市是较好的选择。
阮庆国称,今年年初出现单日5家企业在港股上市的盛况,充分彰显了香港资本市场的高效和流动性优势。这表明港股IPO已成为私募股权创投机构实现项目退出的重要渠道。相较于A股,港股上市周期更短,规则更为灵活,例如,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企业上市。虽然美股市场流动性强,但面临较高的地缘政治风险;A股市场具有较高的估值潜力,但企业需要做好长期规划和准备;通过并购退出,受市场波动的影响较大,因此,综合比较看,港股在平衡效率与风险方面更具优势,尤其适合成长型企业以及需要快速实现退出的创投资本。
冯志强也认为,港股作为私募股权创投机构的一个重要退出平台,展现出了突出的优势。A股、港股、美股和并购等不同退出路径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市场环境的变化、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等多重因素。
私募看好香港市场发展前景
受访私募认为,港股市场将会吸引更多企业上市和资本流入,全球影响力将不断提升。
冯志强表示,去年中国证监会推出措施,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增强了内地企业前往香港上市的意愿。与此同时,港交所不断推进上市机制改革,提升上市效率,这些举措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选择香港作为上市地点。随着政策措施相继实施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港股市场将会吸引更多资金,推动市场实现更深层次的复苏与增长。
阮庆国认为,2025年港股市场有望继续保持交易活跃的态势。港股市场作为国际化的资本平台,是连接内地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关键桥梁,能够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科技、消费、医疗等领域的众多龙头企业选择赴港上市,不断为港股市场注入活力。此外,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深化,进一步吸引全球资金,为港股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兴业国信资管表示,当前越来越多企业选择赴港IPO,部分A股行业龙头也纷纷赴港二次上市,这将增强港股的全球影响力,吸引更多国际资金和机构关注中国资本市场,有利于提升港股流动性,提高市场活跃度。
不过,从实践层面而言,企业在赴港上市和退出的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冯志强告诉记者,企业在香港上市需遵循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标准,涵盖财务报告的准确性、信息披露的全面性、业务合规性等多个维度。此外,上市过程中伴随着高额的成本支出,包括法律服务费、会计审计费、券商承销费等。即便成功上市,后续的维护费用如持续的信息披露成本和合规性管理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企业赴港上市面临诸多挑战,一是要找到合适的基石投资人比较难;二是有些高估值的企业上市即破发,这让最后几轮投资人难以接受;三是上市后,一些小市值的企业面临流动性方面的挑战。不过,对于优质的科技企业而言,赴港上市仍然是不错的选择。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和业绩的不断释放,企业的价值最终会被市场认可。”孙加韬说。
兴业国信资管也表示,基石投资人对于能否上市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申报项目的基石投资人以产业投资方和政府投资机构为主。
阮庆国直言,港股市场受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较为显著,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整、地缘冲突等因素都可能引发港股市场的短期调整,给企业上市和退出带来不确定性。此外,与A股市场相比,港股部分行业的估值水平偏低。企业在赴港上市时,需要充分权衡自身的融资需求与上市定价的合理性,以确保上市能够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冯志强表示,随着香港资本市场日益国际化,将迎来更多国际投资者,为企业提供更为宽广的融资舞台。香港市场正不断加大对新经济企业的接纳和支持力度,为这些企业开辟更多的上市通道和融资路径,特别是科技、生物科技等新兴领域。相较其他国际市场,香港市场对特定行业和企业类型展现出更高的估值潜力。
阮庆国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加速,科技创新要素不断汇聚,资金流和物流的流动更加高效,为港股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优质上市资源。在上市流程优化方面,港交所持续推进上市流程的简化工作,这将吸引更多内地新经济企业赴港IPO。此外,香港积极推动可持续ESG与绿色金融发展,符合相关标准的企业有望获得额外的融资溢价,这也为港股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