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不法分子也利用科技的进步,通过AI换脸等新技术实施科技诈骗。
在拥抱新科技的同时,不忘提高警惕,维护投资者权益。
AI犯罪识别
和防范问题凸显
近年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犯罪的案件显著增多,现有的法律规制与技术防范仍存在漏洞,防范和治理问题不断凸显。《中国科学院院刊》1月7日出版的《人工智能犯罪与我国对策研究报告》(下称《报告》)称,人工智能技术暴露出的算法偏见、数据泄露、虚假内容生成、不当利用等,极易引发各类新型犯罪。
与传统犯罪相比,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实施的犯罪活动真实性更强,受害人很难识别。
在AI深度伪造诈骗案例中,和你通过社交软件视频对话的通话人,可能不是你认识的那个人,而是经过AI伪装的骗子,他们会冒充你深陷困难的亲人,要求转账汇款。更有甚者冒充富豪,和你交友、恋爱,轻则损失财物,重则人身受到伤害。还有骗子冒充特定职业从业者,如公检法、银行人员等,要求你缴罚款、转账。
AI智能化换脸、换音技术几乎可以以假乱真,普通人需要了解AI诈骗的套路和应对方法,增加识别和防范新型诈骗的能力。
AI诈骗常见套路
一是AI换脸。AI换脸是比较常见的诈骗手段,比如一些知名医生带货保健品的视频实际上是用AI合成的。骗子基于公众发布的照片、视频,通过人体图像合成技术生成假脸。
如何识别真假呢?实际上,多数假脸都是使用睁眼照片合成的,假脸极少甚至不会眨眼,所以,是否眨眼是判断一个视频真假的好办法。
二是声音合成。骗子通过打骚扰电话等方式,录音提取人的声音,然后对素材进行合成,用伪造的声音实施诈骗。生活中不经意的语音交流,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接到此类电话,不要仅凭声音就轻信,务必通过其他方式确认身份。
三是转发微信语音。骗子盗取微信号,向好友提出转账要求。为取得信任,骗子会转发之前的语音。虽然目前微信语音是不能转发的,但骗子可以通过提取语音文件或安装增强版微信(插件),实现语音转发。
在追逐热门科技工具时,我们往往容易放松警惕。那些仿冒插件,看似能带来便利,实则暗藏陷阱。一旦安装,个人信息就会被悄无声息地窃取,危及财产安全。所以,下载插件一定要通过官方正规渠道,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
防范新型科技诈骗有几个关键步骤。
首先,不能轻易泄露个人信息,网上分享照片、视频要谨慎,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重要信息,绝不能轻易透露。第二,多重核实身份。如果接到要求转账、提供信息的电话、消息,务必核实对方身份。第三,建立基本金融知识。面对高收益投资、紧急转账等信息,先冷静思考,不受诱惑。第四,增强科技知识。在视频通话中,注意留意细节,如人物表情是否自然,若有异常,则可能是AI合成。最后,一旦发现被骗,迅速保留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第一时间报警。警方可通过这些线索追踪资金流向,尽力挽回损失。同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防止骗子转移资金。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是造福人类向善的力量,企业和个人需要携手,共同关注财产安全,实现从内而外的向善。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