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陆慧婧 孙晓辉
当前,指数化投资正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成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市场环境不断演变,构建一个成熟、多元、稳定的指数投资生态,对于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升市场稳定性以及推动整个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月26日,由中国基金报主办的“2025指数投资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此次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聚焦“被动浪潮 构建‘长钱长投’指数生态”主题,邀请易方达基金指数研究部总经理庞亚平,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兼投资总监赵云阳,景顺长城基金ETF与创新投资部总经理汪洋,鹏华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副总经理陈龙,中金财富执行总经理、个人交易解决方案兼融资解决方案负责人李婉晴,国投瑞银基金券商业务部总经理陈飙等六位来自头部基金公司、券商的相关业务负责人共同探讨指数投资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圆桌讨论由华安基金首席指数投资官、总经理助理许之彦主持。
各位嘉宾分享了各自在ETF生态建设、指数产品创新、投资者服务、市场稳定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深刻见解。以下是本次圆桌论坛环节的内容实录。
被动浪潮席卷公募行业
参与者数量显著增长
许之彦:被动投资浪潮席卷公募行业。目前我国指数投资的生态是否已经建立起来?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庞亚平:当前,我国指数投资生态已初步建立,在产品丰富度、市场活跃度、市场参与者等多个维度均有所体现。
一是指数产品日益多元化,创新产品持续推出。过去5年国内指数投资生态加速形成,全市场权益类ETF从250只增长至1027只,跟踪指数的总数量亦从132只增加至409只,指数投资选择愈发多元化。同时,在政策支持下,近年来各类创新型指数产品持续推出。年初发布的《促进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到稳慎推进指数产品创新,研究推出多资产ETF、实物申赎模式跨市场债券ETF、银行间市场可转让指数基金等创新型指数产品,有望进一步拓展投资选择。
其次,市场成交活跃度高,产品流动性较为充裕。今年以来全市场股票型ETF日均成交额达到1002亿元,而5年前同期日均成交额仅为287亿元,增长了249%。重点ETF产品流动性普遍较为充裕,今年以来日均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股票型ETF达到了22只,日均成交额超过1亿元的股票型ETF达到了144只,投资者可以更加便捷和低成本地参与ETF投资。
指数投资参与者数量也有显著增长,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过去5年,指数投资生态越来越完善,大量原本未参与指数投资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开始使用指数化投资工具。从个人投资者端来看,根据沪深交易所每年发布的《年度报告》,沪市ETF参与账户数从2019年末的约290万户增长至2024年末的近1000万户;深市ETF持有户数从2020年末的约100万户增长至2024年末的456万户。从机构投资者端来看,以保险、银行理财等为代表的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机构投资者持有ETF占全市场的比重从2020年末的43%提升至2024年中的54%。从ETF类别维度来看,机构投资者对规模类ETF的配置力度较大,持有规模占全市场ETF规模的比重从2020年末的58%提升至2024年中的70%。
赵云阳:我想从几个维度与大家分享我的思考。
第一个维度是ETF产品矩阵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当前ETF产品类型已覆盖A股、跨境、债券、商品、货币等大类资产,投资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风险偏好、收益规划,通过ETF进行大类资产配置或轮动,实现投资目标。
根据交易所的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被动权益类指数基金规模达到3.96万亿元,首次超越主动权益基金(3.44万亿元)。其中,股票型ETF总规模超过2.9万亿元。中央汇金等机构重仓持有沪深300ETF等产品,机构投资者在指数权益基金中的占比达57%,推动市场定价权向被动工具倾斜。
第二个维度是投资者结构。目前ETF市场的状态是机构主导与散户觉醒并存。机构资金通过ETF进行高效资产配置,而个人投资者受ETF低费率、高透明度的吸引加速转向被动投资。年轻投资者更偏好简单透明的工具产品,进一步推动了ETF的普及。另外,ETF的国际化程度比较高,我们投资跨境或海外的一些资产,都是通过ETF来触及的,这种国际化的程度也体现了中国指数化投资生态的成熟。
第三个维度是制度保证。监管层出台了《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助推ETF生态圈不断成熟。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指数投资生态仍面临股市波动性大、主动基金局部优势等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推动ESG、REITs等创新产品发展,优化智能投顾服务,并加强投资者教育,以巩固生态成熟度。
汪洋:我想强调的是,ETF的服务和推广不是冰冷的,ETF投资可以是“双向奔赴”的。ETF可以帮助境内投资者投资海外,获取全球市场的投资机会;同时也可以帮助海外投资者更好地认识中国资产。去年6月,我们的外方股东把创业板50ETF带到了欧洲5个主要交易所去上市,中国资产走到境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陈龙:这几年ETF投资者的服务体系得到了很大的完善,依据我个人的经历,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最初,因为市场上的ETF产品比较少,大家更多的是刷产品的存在感,向投资者宣传自己有这个产品,希望投资者来购买。到了第二阶段,基金公司及销售渠道开始谈宽基及行业指数的投资逻辑,更多是专业知识的输出。第三阶段,大家借助AI技术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投资者服务体系,包括文字、图像等形式,投资者也能够感受到来自基金公司以及销售渠道的立体化的投资服务体系。
总体上看,近些年,投资者在ETF上的投资体验以及投资获得感已有显著提升。从我司的一些客户交易数据来看,不少投资者能够做到“高卖低买”,在指数上涨时获利了结,指数下跌的时候进行申购,表现出一定的逆向投资思维,这些都是投资者走向成熟的表现,难能可贵。
加快产品创新 丰富投资组合
许之彦:未来在ETF生态建设上还有哪些需要提升及改进的地方?大家有什么建议?
赵云阳:ETF生态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历经20余年的发展才成就了如今的中国指数化投资。回顾历史,从产品端来看,10年前沪深300指数和中证500指数推出,带动了指数化投资的发展。而近年来A500指数兴起,投资者获得了类似美国标普500指数的重要投资工具。
从资金和投资者参与的角度看,指数化投资的发展有两个关键节点:一是2006年~2007年MSCI指数进入中国,引流了大量资金,成就了指数化投资的高光时刻;二是去年机构投资者大量进入宽基,进一步推动了指数化投资的发展。可以说,ETF生态的蓬勃发展,是产品供给端和资金投资者配置端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今,大家一起探讨ETF生态的良性循环,我们都在这个生态圈中耕耘,希望共同推动其发展。作为资产管理公司,我们是资产的提供方,券商提供流动性,我们还期待长线资金的稳定流入。这个生态圈的发展潜力巨大,期望各方能够以多元、合作的模式共同参与,促进指数化投资长远发展。目前中国ETF规模已达3.8万亿元,未来有望达到10万亿元。中国ETF已经走上了世界舞台,我们希望它能够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央。
庞亚平:《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指数投资的发展思路,ETF生态建设的核心在于投资者可以通过ETF投资获取收益,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未来可以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是加快指数产品创新,过去一年ETF产品创新速度非常快,未来需要在配置型产品、策略类及跨境指数等方面开发更多创新品种,为投资者提供更优质的标准化投资工具。二是将ETF的工具属性和投资策略结合起来,帮助投资者配好指数,提升投资者体验。
引导长线资金入市
许之彦: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契机之下,公募基金正成为财富管理中最重要的工具品类之一,ETF大有可为。在中长期资金入市方面,指数化投资应发挥什么作用?这一过程将如何传导?
陈龙:今年,“长钱长投”备受关注,相关实施方案也已出台。我认为其核心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借助指数化投资引导长线资金入市;二是指数投资在市场稳定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从长线资金的本质来看,其不愿承担大波动风险。虽然A股宽基指数与美股宽基指数长期表现差异不大,但波动性显著高于美股,且波动时投资者容易追高,导致投资效果不佳。近年来,监管机构积极采取措施降低A股市场波动率,提升夏普比率。对于指数工具而言,其优势在于构建多元化、分散化的投资组合。例如,将A股、美股、港股及黄金等组合投资,可显著降低波动率,且收益并不明显减少。因此,未来指数投资组合,包括ETF投资组合,有望成为长线资金入市的主要形式。
在稳定市场方面,去年汇金及诚通等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在市场波动时通过ETF稳定市场,这将逐渐形成共识,成为外部维稳资金的重要形式。此外,ETF具有逆周期属性,市场下跌时会有申购资金流入,采用逆向资金策略参与投资,发挥逆周期调节功能。
同时,ETF具备良好的交易功能,投资者退出时无需赎回,只需卖出,由其他投资者承接。大量退出需求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实现,减少了申赎行为对市场的冲击。ETF每日成交活跃,但实际申赎量较少,承接了卖出的“蓄水池”功能。
许之彦:指数化投资更有利于市场稳定,从指数化的配置、降低波动以及二级市场交易等效果来看,的确对于“长钱长投”和市场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汪洋:我们经常会跟外方股东景顺集团做一些关于亚太业务板块的沟通。从整个亚太市场来看,中国的ETF市场规模排第二,流动性排第一,说明投资者更偏好交易。日本是亚太第一大ETF市场,大量ETF被央行及银行体系长期持有。去年,国内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险资、银行、大型私募,开始持有ETF品种,不少宽基ETF的机构投资者占比超过50%,这部分资金持有时间会更长。
那么,怎样让个人投资者持有更长时间?配置权益资产也应该采取组合投资的形式。现在ETF品类很多,如何让这些产品匹配不同年龄、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是真正吸引老百姓拿更多钱、放更长时间最核心的问题。
个人投资者跃升为
ETF投资的“核心力量”
许之彦:如何更好地提升个人投资者以及机构投资者在券商端的获得感?
李婉晴:我们想重点分享几个从券商端客户服务角度的观察。第一,个人投资者参与指数化投资的热情显著提高。中国ETF市场总规模突破3.8万亿元,个人投资者从“边缘角色”跃升为“核心力量”。从中金财富客户端的数据看,过去一年个人投资者持有ETF的数量增长了38%,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投资者对于ETF的认知度也有显著的提升。
第二,个人投资者从回避风险到价值发现的认知跃迁。我们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2024年三季度之前,很多客户参与ETF可能是基于被动基金崛起、投资者教育推进,客户本身对指数投资的优势有较为清晰的认知,更关注ETF的“防御属性”。但2024年“9·24”行情后,很多客户通过投资ETF获得了较好的赚钱效应。
第三,客户ETF持有期显著长于股票。我们发现,ETF用户有股票交易经验的占比接近90%。从中金财富客户数据来看,这些同样是股民的ETF客户ETF的持有期为106天,较股票持有期长73%。
第四,现在场内ETF突破了1000只,选品择时难度越来越大,个人客户对于ETF配置的投顾需求增加。从中金财富的客户服务经验来看,有10%的客户是在签约投顾服务后首次购买ETF,这些客户中有70%的ETF持仓会换成投顾建议的组合。提供专业的投资建议、个性化的投资方案以及及时的市场分析,能够显著提升客户的投资体验和满意度。
由资产管理转向财富管理
许之彦:在ETF生态建设中,如何更好地建立买方投顾?
陈飙:未来指数化发展将呈现几个趋势:第一,产品类型越来越丰富。随着居民逐渐形成大类资产配置观念,对于多资产指数、债券指数、跨境指数、指数增强等类型的指数基金需求会大幅增加。同时,符合政策鼓励方向的指数基金,比如新质生产力、专精特新、分红型指数基金有望实现较大发展。
第二,指数投资的规模增长速度会进一步加快。过去3年中国境内ETF规模年化复合增速超过60%(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年末),远超欧美市场增速。随着指数投资的普及,银行和互联网客户会迅速加入指数投资的大潮之中。长线资金尤其是养老、社保、年金等,也会在政策支持下通过指数产品入市,进一步推升指数投资的规模。
第三,指数投资会由资产管理转向财富管理,也就是从卖产品转向买方投顾,这是指数投资赚钱效应作用的结果。无论是资产管理机构还是财富管理机构,都要始终把客户是否赚钱纳入指数业务布局的战略规划中。
第四,指数业务智能化。未来,开发指数、指数投资、组合投资等业务,都会在AI的帮助下变得更加高效。
李婉晴:我们特别关注指数发展的增量是“长钱长投”,这对我们服务个人客户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最近我们特别思考了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帮助客户定义“长钱”,实现长期主义的前提是正确的定义自己账户中的“长钱”。首先我们要辅助投资者把账户内的“活钱”“短钱”“长钱”分清楚,让投资者选择合适的投资标的和投资策略。“长钱”不仅是时长上的一维定义,也是对投资标的和风险的二维匹配,它应该是可以承受短时间内波动的追求长期收益的那份钱,对应的是权益类的风险资产,比如股票、商品、海外ETF等等。
第二,券商在ETF或者指数投资的生态化建设中,还需注意的一点是投资者行为和收益率提升方面,但这一块γ收益更多体现为帮助投资者实现长投,让钱能够留在市场中,从而分享市场红利。
陈龙:我从产品供给端谈一下想法,核心还是要增加低波动产品的供给,使资金能够沉淀下来形成增量资金。监管这两年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实施方案》提到加大低波动产品的开发,近期市场热捧的现金流类ETF都属于这类范畴。基金公司也热衷于做这方面的产品布局,后面可能还会有新的方向出现。
另外一种思路是要想方设法利用存量产品构建组合。组合构建的方式比较多元,可以是配置型的FOF,也可以借助投顾组合,专业的投资者也可以自行构建基金组合。总体上来说,想让长线资金进来,就要匹配相应的有风险收益比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多元资产的组合是更好的选择。
汪洋:我想呼吁三点:第一,在产品层面允许百花齐放,减少同质化,也许会使市场生态更健康一些。第二,降佣降费背景下,生态圈的各环节可以相应地调整,保证各方都处于正向多赢的局面。第三,境外投资者或者境外“长钱”对于中国资产的熟悉度比较低,要加大力度做好跨境产品,帮助中国资产更快地“走出去”。
赵云阳:指数化投资发展到现在,我们资产管理公司在上游,处于转型期,下游投资者是受益的,这是大势所趋,因为要以投资人为本。在未来的指数化投资中,各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举行可持续的发展。
庞亚平:构建“长钱长投”生态的核心可以概括成九个字,就是解决客户“买什么、买得好、留得住”的问题。
解决“买什么”,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产品体系,覆盖更多的资产类别,帮助大家精准实现自己的投资目标。
要做到“买得好”,需要打通目前的一些堵点,推动ETF纳入多渠道可投范围,更好地满足“长钱”的投资需求。
解决“留得住”问题,要让大家有比较好的投资体验。指数解决方案层面大有可为,基金管理人要在提供产品时更重视长期的投研服务,帮助投资者从单品向组合策略、从交易向配置转变,最终实现“长钱长投”的目标。
许之彦:生态里非常关键的是要让客户满意。ETF毕竟是工具,要把工具用好不容易。构建中长期的生态链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加强客户服务。除了情绪价值,更重要的是提供专业配置服务。我们做了一点尝试,希望中长期能够践行下去,服务好客户,让客户有获得感。规模是结果,财富管理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做好配置服务。
许之彦:大家对“长钱长投”生态还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请用一两句话简单概括一下。
庞亚平:做好的产品,做长期的投研服务,做好持续的陪伴,帮助投资者分享经济发展的长期收益。
赵云阳:合作共赢,赋能投资者的财富管理。
汪洋:做有温度的陪伴,让ETF投资不再冰冷。
陈龙:提供更多的低波动产品,让投资者能够拿得住、赚到钱。
李婉晴:“长钱长投”并不等于躺平不动,而是要通过科学配置和积极应对,实现财富的稳健增值。作为券商,我们将不断强化“顾”的服务,也希望携手更多服务机构一起提供配置服务,让投资者获得更好的体验。
陈飙:无论是产品供给还是销售策略,基金公司要避免浮躁心态,避免无效竞争和资源浪费,坚持“金融为民”的核心价值观,提升居民的赚钱效应,把财富管理的理念而不仅仅是资产管理的理念纳入指数业务的布局,做出自己的特色。
许之彦:做专业化的配置服务和产品提供商,让我们的客户真正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