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陆慧婧
投资中,有人追逐风口,有人坚守价值,博道基金的基金经理张建胜更像是一个在成长赛道“翻石头”的人。
张建胜的投资理念非常务实。他偏好用5年维度“隐含回报率”衡量企业价值;他对市场热点非常警惕,即便在市场对AI、新能源板块最狂热时,也严守单一行业25%的仓位上限;他敢于逆向投资,在港股至暗时刻重仓出击。得益于这样的底部布局,在过去三年成长股“逆风期”行情中,取得可贵的超额收益。
自下而上“翻石头”
在张建胜的投资框架中,“自下而上”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逻辑。他认为,长期业绩的根基在于个股选择,择时的贡献如同昙花一现。“我的组合里总有一些不那么主流的公司,它们可能藏在冷门行业,自下而上的研究能让我看到市场尚未发现的价值。”
行业筛选上,他聚焦成长赛道,以产业趋势为锚,将科技与消费作为两大“主战场”,紧盯技术演进方向,消费投资则关注市场偏好变迁与新需求创造。
在投资组合管理上,他追求“均衡”与“适度逆向”的平衡。底仓部分以高ROE资产为主,占比约为50%,借此给组合提供稳定收益;剩余仓位则配置景气度驱动的成长标的,如AI产业链。逆向投资被他视为获得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但“必须在能力圈内逆向”。“市场越有效,错误定价的机会越稀缺,逆向的本质是找到自己比市场更懂的那部分价值。”
然而,投资理念的进化,往往要付出一些代价。张建胜坦言,其投资框架的迭代几乎全是“踩坑”后的反思。在投资生涯早期,他热衷于捕捉“预期差”,特别关注边际变化带来的短期机会。如今,他更看重现金流与绝对估值。他强调投资的“第一性原理”是“用五毛钱买一块钱的东西”。
投资理念中另一重迭代是对商业模式差异化的执着。他的组合中不乏依赖低成本竞争的制造业公司,这类标的估值较低但脆弱易变。如今,他更青睐产品与服务具备差异化优势的企业,这类公司的“护城河”会随时间积累复利,而非被同质化竞争所摧毁。
管理层是否存在瑕疵是他决策的“高压线”。“早年,我会因上市公司估值或业绩增速有优势而妥协,如今只要发现管理层有瑕疵,就直接‘一票否决’。”
关注AI革命与港股价值
在“可为市场”中寻找弹性
对于当下的市场,张建胜定义为“可为市场”——指数空间或许有限,但结构性机会丰富。基于此,他重点布局两大方向:AI驱动的科技革命与港股的价值发现。
他认为AI是“至少可持续十年的产业浪潮”。“基础设施、云计算、端侧芯片……行情的每个阶段都有新的主角。当前比较看好3D堆叠与云计算产业链,它们如同智能时代的‘铁锹卖家’,无论下游谁赚钱,卖铲人的需求始终是刚性的。”他举例,端侧AI芯片已从安防延伸至物联网、机器人等领域,低功耗与多模态交互的需求将催生更多细分投资机会。
港股则是他眼中的“半离岸的价值洼地”,基于对港股定价权迁移的判断,他逆市加仓。“南向资金持股比例超30%的公司批量出现,边际定价力量已从外资转向内资。”他认为,尽管目前港股估值折价的坑或已填平,但总体仍处于合理偏低估的水平,这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时机。
对于消费领域,他更关注红利属性,认为那些股息率较高且有一定增长空间的公司更具吸引力,例如互联网龙头企业等。他认为,地产企稳、消费信心回升,有助于宏观经济企稳。同时,上市公司ROE触底反弹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有望为资本市场提供支撑。他认为,只要市场不是单边下跌,结构性机会就足以让“自下而上”选股的投资者有所收获。
在张建胜看来,市场越喧嚣,越要坚守自下而上“翻石头”。“超额收益从来不在短期风口上,它来自市场的错误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