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曹雯璟
今年以来,基金公司迎来一波“增资潮”,年内已有8家公募增加注册资本金,且增资主体基本为中小型基金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在权益市场回暖背景下,股东基于长期战略布局考虑而增资,可视为机构看好A股市场的积极信号。
年内8家公募增资
今年以来,已有8家基金公司增加注册资本金。
3月29日,恒越基金发布公告,公司注册资本由2亿元增至2.3亿元,公司股东及股东持股比例保持不变。3月27日,摩根士丹利基金发生工商变更,公司注册资本由6亿元增至9.5亿元,增幅约58%。
3月21日,国新国证基金公告,国新资本有限公司成为公司主要股东,认购公司新增2.1亿元出资,公司注册资本由2亿元增至4.1亿元。
3月18日,联博基金公告称,将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至5亿元。联博基金由联博香港有限公司全资控股,本次增加注册资本后,股东持股比例不变。
3月11日,弘毅远方基金公告称,股东弘毅投资(北京)有限公司向公司增加出资3000万元,公司注册资本由3.5亿元增加至3.8亿元,弘毅投资持股比例仍为100%。
3月10日,苏州银行发布公告称,审议通过了关于苏州银行增资苏新基金的议案。苏新基金拟采取现有股东同比例现金增资方式进行增资,金额为1.5亿元。
今年1月,红土创新基金和湘财基金两家公募相继宣布增资,分别为1.5亿元、3亿元。增资旨在增强资本实力,支持业务扩展、产品创新和市场推广,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上述8家公募基本为中小型公司。对此,沪上一位资深公募人士指出,在权益市场逐步回暖的背景下,多家中小型基金公司获得股东增资,反映出股东基于长期价值的战略布局,可视为机构看好A股市场的积极信号。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增资主体集中于中小机构,这些公司在头部效应显著的行业格局中或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尽管增资行为体现了股东的支持,但资金注入能否有效突破发展瓶颈,仍需结合其差异化竞争策略和资源整合能力进行持续观察。
从“输血”到“造血”
需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增资能否产生积极效果,关键在于基金公司能否将资本优势转化为差异化发展动能。这要求机构对自身资源禀赋有清晰认知,通过特色化产品布局、专业化能力建设和数字化转型路径,在细分市场形成独特竞争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认为,适度的资本补充能够提升公司的综合实力,夯实资本基础,为投研体系建设和人才引进提供资金保障,满足合规要求和业务拓展需求。同时,也可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通过优化流动性管理提升市场信誉,进而提升投资者信心。
深圳一位资深公募人士指出,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不能长期依靠外部“输血”,而是要尽快提升自身“造血”能力。当前,公募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中小基金公司应立足自身禀赋,专注差异化投资策略,锚定特定客户群体,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走特色化和差异化竞争道路。
对于增资的效果,汇成基金研究中心表示,基金公司增资的效果,受行业竞争、市场环境、股东意愿、监管要求等多种因素影响,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长期无法盈利的中小基金公司将被迫退出市场;能够实现差异化发展成功突围的基金公司将减少对股东的资金依赖,实现自我“造血”。